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临近6月底,投资人、媒体又开始关注P2P备案节点的事情了。
相比一些P2P投资人的苦苦等待,还坚守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似乎已然接受了现实。半年复半年,希望之光从冉冉升起到逐渐黯淡。
平台自查、自律检查、行政核查、银行存管、信息披露、数据报送……P2P为了力争合规,过五关斩六将,仍然没有迎来给予名分的那一天。
这篇文章,晓典将从行业视角出发,用较为简明的语言,给读者讲讲P2P的监管思路变化历程,以及当前头部平台面临的一些处境。
P2P网贷的基本监管纲领
P2P网贷的基本监管纲领,简称“1+3”,全称“一个办法,三个指引”。
目前除了尚未落地的《备案指引》,另外三项文件——《信息披露指引》、《银行存管指引》以及《暂行管理办法》,存量头部P2P平台是有在好好遵照执行的。
原本遵照“1+3”的基本法,P2P平台理论上可以获得备案资格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能够发现,基本法的一些内容已经不够用了。
先讲讲银行存管。
银行存管原本是杜绝P2P平台资金被挪用设立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中,银行存管所遵循的规则不一而同。因此诞生了“白名单”制度,实行存管行准入规则。
存管制度刚建立之际还是备受重视的,但伴随着“雷潮”的延续,人们逐渐发现,不少“雷台”也拥有存管,甚至拥有“高大上”银行的存管。这使得存管的在投资人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再来讲讲信息披露。
根据《信息披露指引》,P2P网贷的信披,大致可以分为工商组织信披、运营数据信披和项目信披三大类。目前,投资人和监管重点关注的是运营数据信披,反映了一家平台的体量规模、总体风险情况等。
项目信披其实蕴藏相当多的价值,此前一些自媒体便是通过项目披露内容,推出了某些平台存在自融和项目造假的行径。但项目信披又因为发布频率相当高,从监管层面来讲,很难去判断一家平台是否在每一个项目上存在造假。
不过,现在监管层面的项目披露也有所进展,一个是互金协会的项目披露,各大平台正在陆续接入,这个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某些平台的运营数据造假;而另一个则是互金专委会推出的项目查验,虽然开始得较早,但进度显然不如前者。
穿插一个刚刚看到的内容,说有一名网友通过向“局长发信”向北京市金融局提出建议,监管线上线下资金流向流量。流量是可以通过数据报送、项目披露去实现的,但流向就比较困难了,那些传统银行的贷款都较难监测到是否被挪用到加杠杆、是否违规流入房企,更遑论准入门槛尚未成型的P2P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能够理解,仅凭“1+3”内容去判断,P2P网贷其实是依然会存在不易察觉的底层风险的。也因此,我们能够在后续的监管要求中,看到诸如“双降”、“三降”、“注册资本金”等非“1+3”的额外要求。
备案成功不等于投资资金盈利
在我国金融领域,机构的准入管理通常有两类方式,一是注册制,二是备案制。
同样采取备案制的还有私募行业。想必最近私募的种种问题,各位读者都已经有所耳闻。甚至有新闻标题直接取为,“私募投资正在成为下一个P2P”。
经常有投资人会提问,“P2P备案以后,是不是就不会雷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监管所担心的问题。
一年前的夏天,“上海银行270亿理财暴雷”迅速在微博、朋友圈等阵地刷屏,声泪俱下的投资人、被拉得十分平整的控诉条幅,无一不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事后被证实为“标题党”的这则消息背后,是阜兴系旗下的若干备案私募出事,实控人事发后逃至境外,今年已从境外实施抓捕并引渡回国。
以史为镜,从私募行业的备案制借鉴,我们不难看到,P2P如果仅凭“1+3”不限数量的备案,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可怕的局面。
P2P网贷行业没有合格投资人制度,且业内默认暗兜底,资金涉众风险巨大。备案以后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背这个锅?
因此,在晓典看来,未来能够实现P2P备案的某天,必然是“去刚兑”理念在投资人群体中深入人心的一天。从国外P2P的发展来看确是如此,从国内其他理财领域来看亦是如此。君不见近期各大国有银行、主要股份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为的正是理财业务与母行的“风险隔离”。啥意思?其实是暗暗告诉你,理财业务银行不兜底,出了事别总想着找我们银行要钱。
监管工作内容按照时间段,可以区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事前监管有所停滞的情况下,事中、事后都在有条不紊开展,比如说事中信息披露、报送数据、日常巡查这些工作,监管一直在抓;事后监管方面,一方面推出《退出指引》这样的纲领文件,一方面推出“良性退出投票系统”这样的科技基础设施。一面检查一面观望,等风险继续出清、“去刚兑”理念成熟后再落实备案行动。
大平台会完全退出P2P市场吗
有投资人看到现在P2P做助贷越来越多,不由得发问,“这些头部P2P平台,未来会不会转型成全部助贷?我会不会再也投不到这些平台的项目了?”
但你可曾发现,虽然头部P2P有在向助贷发力,但要说完全转型成助贷机构,砍掉P2P的,好像也没怎么见到过吧?
除了信而富这样实在不适合P2P业务的无奈转型之举。
事实上,P2P资金与机构资金,各有各的优势。
有读者可能会纳闷,机构资金一般成本不是比较低么,那P2P资金到底有什么优势?
机构资金理论上比P2P资金低,但考虑到诸如等待期,项目匹配与其他七七八八的隐性成本,很难说综合成本比P2P资金更低。看碟下菜的传统金融机构也不是吃素的,看你家风控,看你家担保,最好就是有各种暗兜底。这些是P2P资金没有的烦恼。
从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来看,机构资金比P2P资金更加复杂,要打消大佬们的顾虑并不是一件易事,从意向建立到拟定合约到公司审批到系统对接需要层层闯关。
理想的状态就是P2P资金和机构资金都有,这对于P2P平台来讲,也算是一种资金层面的风险分散。
P2P网贷行业的未来预期
有部分学者曾表示,现在的P2P,很像当年的信托。
参照监管反复强调的“回归本源”,其实头部P2P一直在做本源业务,点对点的借贷,能够看清底层。
而且是直接借贷、直接融资,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嵌套,这是P2P成立的初心,也是立身之本。
只出不进控制存量,设立各种条件提高存活门槛,未来的P2P将会越来越“高富帅化”。
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在未来九九八十一难闯关后获得的P2P准入许可,想必其市场价值将会超越我们现在的想象。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