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沉寂已久的网易金融业务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昨天,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成立宁波金融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3亿人民币。经营范围为:为企业改制、重组、并购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股权投资等各类服务。

一则简短的通告,网易再次布局金融领域。但从经营范围来看,这次的投资不同于以往的金融科技概念,而是更接近于to B服务,而且模式上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与地方政府协同。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去年以来网易对于金融业务的态度是一致的——去年底开始,网易对于金融业务进行了一轮大调整,关闭了众筹网站,下线了理财业务。如今,更是连网易金融官网也难觅踪影,只剩下「网易支付」及「网易小贷」两个独立的网址。

事实上,网易对于金融的态度并非孤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代表了许多互联网公司对于跨界金融的态度,即「收缩布局、审慎试水」。

1. 互联网公司向后撤

缩减金融业务的网易并不孤单,过去几年里蜂拥而上布局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都铩羽而归。

这些公司按照布局金融业务的时间和路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涉足较早、布局较全,基本覆盖了理财、保险、众筹、借贷等几个主要业务线;另一类涉足较晚、从单个产品或业务线切入,以短期流量变现为主要目的。

先看第一类公司,典型如网易,以及跟它比肩的凤凰、新浪、搜狐,这些大门户都曾借着2013年余额宝爆发的势头顺势介入金融领域,凭借自己的流量优势迅速布局代销业务,甚至延伸到P2P、金交所等非标产品。

这些曾经的门户巨头们对于金融板块颇具野心,早期的流量转化红利、以及蚂蚁金服等巨头的成功,让它们对于建立一个新金融集团信心满满。但显然,这种专业门槛极高、业务产品复杂的布局并不能靠单纯的流量支撑起来,溃败和撤退只是早晚的问题。

以网易为例,其业务线收缩从2017年就有端倪,当年9月,网易就宣布关闭公募基金、基金组合等产品的入口。随后,弘康保险、国华人寿等在网易平台上销售的保险产品也将后续服务迁回保险公司官网。而后在2018年,网易又陆续关闭了众筹、理财业务等。

第一波互联网巨头扎堆布局金融领域成效甚微,再加上后来监管和市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第二波进入的互联网公司们变得「实际」了许多,他们看准了包括「现金贷」在内的一些产品的变现优势,快速切入和收割,而不再强调于全面的布局。

典型如TMD(今日头条、美团和滴滴),还有导航网站起家的2345、做直播的YY、视频网站爱奇艺,以及已经「歇菜」了的共享单车ofo,都以贷款产品为切入口介入金融领域。鼎盛时期,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一家不碰金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但今天来看,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和展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或业务线调整、或缩减招聘,更有关闭金融业务网站、 或者宣布退出相关领域的案例。

2.「白银时代」的战略

如果复盘来看,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早期的全方位布局式探索,还是后期对于借贷业务的定点突破,真正从新金融这波大潮中有所收获的公司并不算多。所以,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加速离场。

这其中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行业正在告别「黄金时代」,转而进入「白银时代」,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行业巨头们的营收和利润增速都开始放缓。

华创证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行业监管的趋严,而微观来看,研发与销售开支、内容成本以及持续投入尚未盈利的新业务是三个拉低盈利增速的主要因素。

仍然以网易为例,丁磊在一季报中提到:「本季度,我们对重要的业务板块进行了一些结构性优化……这些优化措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使得我们第一季度的利润增长显著。我们今后也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效率,增加主要业务板块的投资回报。」

而网易的策略也代表了很多公司在当下这种环境下的选择:维持现有核心业务的稳定保守增速,以支撑转型与开拓新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成本,放弃当前高额利润,更大力度投资未来,实现未来现金流的最大化。

金融当然并非是网易「被优化」掉的唯一业务,但是却在诸多业务中颇具代表性。很多公司在布局金融业务之初的目的很简单——通过流量变现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在金融科技彼时在一级市场大受追捧时给公司带来估值上的优势,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是眼下,这两种目的都很难实现了。早期最具有流量优势的门户网站们在近几年基本上偃旗息鼓,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流量优势不再,但更要的是整个新金融业务的逻辑变了。

从去年开始的to B服务浪潮,到前几天我们聊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转型「助贷」,新金融业务很难再从简单粗暴的流量变现模式中赚到多少钱,而是需要前期的大量研发投入以及合规建设,而这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使得财务数据变得「难看」。

与此同时,在整个监管环境不断趋严的情况下,新金融也不再是「高估值」、「高溢价」的代名词。相反,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压力,以及不确定性。

当然,「撤退」也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唯一选择。从刚刚披露的一季报来看,也有一些公司将金融科技业务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加大投入,甚至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腾讯。

在一季报中,腾讯正式将金融科技从「其他业务」板块中分出来,与云业务及其他企业服务共同组成了新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财报显示,一季度,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为217.89亿元,同比增长44%,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5%,超越广告,成为腾讯整体营收中占比仅次于「增值服务」的第二大业务。

与腾讯情况相似的还有小米,其在一季报中公布,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包含互联网金融、有品电商等)在一季度实现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96.4%。与此同时,小米在财报中强调,伴随着整个公司的出海战略,公司一直在印度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并且在印度发布了支付产品Mi Pay。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退潮」中的逆势布局,并没有偏离「白银时代」互联网公司们的核心战略。只是对于这部分公司而言,在过去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新金融业务已经与其主业产生真正的协同,或者正在成为这些公司新的增长极。

而这对于整个新金融行业而言,可能是一轮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洗牌。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图来自图虫创意。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