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如今,网络金融无不在提平台合作,平台获客,今天我们来说说“平台经济”的问题。
平台分类
为了让我们所说的平台更加直观,我们首先需要对平台进行大体的分类。
上面这个图描述了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出现的四个平台类型,其实每个类型都代表了一个大的场景。
1、消费平台。
消费平台聚合了买与卖的消费关系。无论是平台自营,还是平台撮合,消费者支付,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交换模式没有改变,金融服务聚焦于C端的支付消费信贷服务,以及B端的收单现金管理服务。
2、产业平台。
产业平台聚合了生产与流通的产业关系。企业间的采购可能是一级,也可能是多级的,金融服务聚焦于商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现金管理、信贷融资服务,这一整套服务更接近于交易银行的事业使命。
3、政务平台。
政务平台聚合了政府与社会参与主体的行政管理关系。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费用收缴环节实际充当着服务流通者的角色,在行政审批等环节中,金融服务更聚焦于泛金融的数据信息服务。
4、劳务平台。
劳务平台聚合了企事业机构与职工的劳务关系。金融服务的视角更为纯粹和传统,聚焦于企业端的代发,延伸到信贷融资,和个人端的账户服务和配套的一系列金融服务。
在四类平台中,C端价值集中在消费平台、劳务平台和政务平台。B端价值集中在产业平台和政务平台中。
这些平台当中有些是以互联网形式存在,有些则是以非线上形式存在的,但平台的属性并没有本质差别,都是对B端或者C端或者C与B多类主体服务的聚合。
合作关系
平台的概念铺天盖地,客户关系无处不在,网络金融和平台的联合似乎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在解释这件事情前,或许我们要先说清楚一个问题:金融对平台经济的服务,究竟要把平台本身做为实际客户(收入直接来源),还是把平台下面服务的各个主体作为实际客户(把平台当做渠道)。
其实无论我们怎么包装商业模式,最终落实到单一业务,为服务买单的主体,要么是个人消费者(C),要么是企业机构(B)。而对获客而言,要么是获得了B端的客户,要么是获得了C端的客户。
如果平台是金融服务的核心客户,那么我们要看平台自身是否在平台商业模式中深度参与了资金流转,而参与实际资金流转的平台,与我们传统对核心企业的企业金融服务并无本质区别,在经营合规的前提下,这种重资金运营的企业本身也具有非常高的金融服务价值。
如果平台下各个主体是客户,平台只是信息中介的作用,平台合作模式则主要是为了实现平台下客户向金融机构服务的转化,这与我们常规的“广告投放”没有本质区别,平台主要充当渠道的角色。仅有的区别只是在“开放金融”的服务领域中,平台上的广告可以不再引流到金融机构自己的APP平台,而是引导到通过API构建在平台中的WEB服务中,在流程体验上与平台体验相一致,但总体来说这种广告引流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广告形式、引流目标以及服务提供的地点发生了变化,降低了广告转化中的用户操作成本。或在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积累与应用。
这么看起来,无论是上面哪一种选择,针对平台的服务模式似乎都很传统,因为平台这个概念自古就存在,只是随着科技发展,平台的主流形态发生变化,服务与平台的对接方式发生了变化。
但是合作关系的本质没有变化:
1、聚焦于平台用户流量下的渠道产品转化。
2、聚焦于平台交易场景下的金融服务转化。
3、聚焦于平台信息服务下的数据应用转化。
而增强转化的核心是服务的场景化包装与平台自身服务的契合。
正视平台
其实今日平台的价值,不在于平台自身的革命性变化,而是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平台价值越来越显性。
例如除了消费购物以外,商业广告的投放、企业供应链的交易、政务行政事项的申办、企业组织(党建、人力、工会)的服务等各种生活环节中,平台经济一直贯穿于始终,起到聚合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对金融机构而言,历史上通过广告平台实现客户向渠道产品、金融产品的引流,通过供应链平台实现向链条企业的金融服务,通过政府平台的参与建设获得更多政府主导项目,通过与企业个体平台的合作实现员工服务,这种基于平台经济的合作也从未停止过。
只是平台的形态在广告行业发展出DSP、SSP、ADX等新型平台,供应链发展出线上B2B交易平台,政府形成了线上行政审批系统,企业更多应用OA系统,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带来了新的平台形态,让外部技术更有机会接触到平台的内在价值。
当你再向周围看,所谓的粉丝经济、圈层经济等等的新概念,也都无不是平台经济的延伸。而回归到外部机构对于平台的商业化应用,都是非常朴素的逻辑:找到目标市场,把服务卖出。只是平台在如何找到目标市场,以及让目标市场变得更大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因此对平台本身,我们更应该正视其本质,拥抱变化,进而合理的应用。而不应过分迷信平台对于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扭转性作用。
例如随着5G技术的推出,超高移动宽带速度、大规模物联网接入、高稳定低时延的特点会改变很多前端体验的认知。人对服务体验的诉求,以及对时间的分配也会因为速度的变化而改变,流量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的壁垒会不断被速度所冲破,由零售流量延伸出去的产业流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平台的形态以及价值格局也会因此发生新的未知变化。
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平台的属性也会在与各个平台的交集摩擦中发生变化。金融本身的身份也应该朝向“平台的平台”方向深挖,寻找在全社会数字化平台化发展中的关键锚点,而不是盲目追随平台,导致服务的散,市场的乱。
未解问题
平台经济的价值在市场中有目共睹,然而对平台经济的金融服务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在寻找答案。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平台、平台下客户的关系上。
最后,我们抛出这些仍在观察中的问题,希望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1、金融机构希望从平台得到客户得到业务,那么平台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什么?是服务还是收入?服务是信息服务还是金融服务?收入是新增客户收入、扩展增值服务收入,还是广告收入?这种合作是长效的还是短效的?
2、平台上面既有金融机构的存量客户,也有完全陌生的增量客户,金融机构如何处理不同的客户关系,如何面对不同群体提供服务?在平台中金融机构的服务是否具有平台化属性?金融机构的服务是否具备完全线上化体验,是否需要借助线下服务?
3、多个金融机构在同一平台中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被平台标准化聚合化,还是会差异化独揽不同的平台业务?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什么样的?平台处理竞争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4、如何处理大平台和小平台、有竞争关系的平台间的关系?具备经济价值的巨头平台是否有金融牌照完成自金融循环的能力?中小平台的服务价值,是否与平台经济服务的成本相匹配?是否有与大型平台不同的服务模式?
5、如何处理银行自有客户交互渠道与平台渠道的关系,如何管理分散的服务入口?
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平台经济的细分发展找到更为清晰的解答。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