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下称“175号文”)。
175号文件把目前的网贷平台归为了7大类,即:
(1)已立案类;(2)未立案恶意退出类;(3)未立案主动清退类;(4)未出险僵尸类;(5)未出险规模较小类:各省根据辖内实际情况,综合待偿金额,出借人数等因素确定;(6)规模较大高风险类;(7)规模较大正常类,暂未发现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机构。
其实在更早的187条网贷备案验收细则或涉及对所有平台分级管理时,P2P平台就被分为合规、整改、兼并、清退四大类。只不过这次的175号文件,又再原来的基础上细化分为了7类,监管层的工作也做的更细致。
175号文件划分7大类后,监管层是让平台,监管方,出借人能更准确的定位平台,化解P2P的风险,而不是部分极端出借人说的政策要搞死P2P平台。另外这个175号文件的具体划分也是根据各个地方行政审查、专项整治的结果制定出来的。现在有很多平台还深陷危机当中,很多平台老板跟出借人是很迷茫的,但这次的175号文件出台后,其实就给行业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投资人也可以根据具体类别,杀出网贷危机的重重包围。
那么我们出借人该如何杀出重围呢?
1.已立案类
这类平台出借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别无选择。那就是平台被立案后,一般您所在地的经侦会主动打电话叫您去登记损失,说好听些叫去登记,说不好听些就是去协助报案,这时候自己去如实登记损失就行了,剩下的事,就只有交给经侦,法院他们去做,三五年后能回多少算多少,这类平台未来回一成,三成,甚至五成也不是不可能的,一般回款一到三成是大概率事件。遇到这类平台唯一可做的就是去经侦处登记损失,别无选择。报案后能止损就止损吧。
2.未立案恶意退出类
对于这类平台,其实越早立案越好。拖的越久,老板转移的资产越多,最后能拿到的越少,尤其是像口贷网这种平台提现困难,实际控制人出逃国外的平台,越早立案越好,但散户投资人能做的有用的事情非常少,平台没被立案时,您一个人去报案,您所在的经侦是不可能为了您异地立案的。这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办法估计也只有关注平台是否被立案,另外再看是否有其它变现的通道。
3.未立案主动清退类
这类平台目前存量还不少,对于平台老板主动清退类的,作为出借人来说,应该给于配合和支持,因为平台已经做亏做不下去后,如果大家都不让步,那这个平台最后能分给出借人的只会是越来越少。一个是平台管理运作需要成本,另外一个是一些债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灭失的几率会越来越高,灭失的越多后,到时候即使是老板想把这部分钱要回来的难度也会高很多。如果不懂这一块的,我建议大家去百度下法律上的专用词“什么叫灭失”。对于能主动清退类的平台,出借人最好能进行有效沟通协商,各方都适当让步,尽快的通过打折债转处理,化解平台存量,从而化解平台风险。其实这个就跟出借人和平台一起开店做生意一样,现在开店亏损了,经营不下去了,这种时候就应该协商尽早盘点处置所剩资产,让大家尽快退出,遇到这类情况,一般都会出现一些亏损,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4.未出险僵尸类
这类平台一般待收都很小,平台还继续运营着的目的,就是想未来混个备案牌照。但这类僵尸企业想蒙混过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如果僵尸企业都能蒙混过关,那我们都去注册一个平台,就做合规,但不做业务,都去等着发牌照,那未来牌照钱肯定比这些合规成本多的多,所以把僵尸类企业清退,我个人是举双手赞同。跟我们出借人其实也没什么影响,因为监管层把三个月没有发标的平台才定义为僵尸类。
5.未出险规模较小类
175号文件的原话是各省根据辖内实际情况,综合待偿金额,出借人数等因素确定,到了各个地方,各个自媒体上,喊各种口号的都有,有喊五千万的,也有喊一个亿的,也有喊两亿,最后的结果,大佛认为都是瞎喊的,喊出这些口号的人,怎么不去重庆地区看看?当地监管层喊的口号是待收必须先清零才能过备案呢!这个口号一出,吓死那些待收动不动过百亿的,如果真按待收清零才能备案,那些待收过百亿的平台咋办啊?上哪去找金主来对接巨大的债权呢?所以啊,这个口号大家就不要太当真,毕竟各个省的情况完全不同,每个省最后估计也会根据省内的情况定。这个有点像当年赵本山和范伟演的小品,范伟把价喊上去后,赵本山直接来个成交,这些都是段子。
6.规模较大高风险类
这一类平台,没在车上的就别上去了,像那种待收过百亿,连个银行存管都没有的平台,这样的还不止一家,在车上的能下就下。另外如果没法下车的,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后面多关注它的下车通道就行,您即使担心的10天10夜睡不着,也改变不了平台现状,这种时候与其去担心,还不如多关注平台是否开通打折下车通道。一个人信息往往都会太闭塞,有条件的可以加群或多关注平台动态,了解最新信息,没有新的信息就顺其自然等。
7.规模较大的正常类机构
这类平台未来长期存活下去的几率最高,如果还要继续投网贷的,可以优先考虑这类,但有一点我要强调,主打线下个人信用借贷以及车贷的平台,其实已经经受过扫黑除恶和去杠杆风险的洗礼,现在还能活下来且回款正常的平台,抗风险能力至少都不会太差,但是主打小额现金贷、消费贷的平台,因为它们规模在去年绝大多数都是处在快速扩张期,这类平台待收规模几乎就没经历过缩减期,另外去年的扫黑除恶,它更多针对的是线下借款端门店,借款业务来源于线上的还没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连部分高返羊毛现金贷平台去年回款都正常,其实这样的现状并不是说这个资产很火,而是这个资产还未经受行业的洗礼,风险也还未被释放,多头借贷的泡沫依然在不断增大,这一块泡沫危机不刺破,行业都很难平稳下来,甚至会变相的拖延最后的备案进度。因为那类平台还没经受市场检验,没接受过检验的平台,很难判断它抗风险能力。
具体深入每类的情况,要根据不同类别去处置自己的出借,其实只要自己投的平台不是第一第二类,其它类的都还有很多机会和办法化解行业的危机,即使运气不好遇到第一类,既已经被立案的平台,其实这类平台未来三五年内也能被追回来部分。自己要复投的话,优选第七类,第五类都要谨慎选择,不过对于第五类和第七类平台,未来即使出险,出借人的资金受到损失的成数也会比较低。
最后,其实这个175号文件的出台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它出台前,各地很多平台已经出险,出借人面对这样的危机非常盲目,但有了具体文件来指导后,出借人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准自己下一步的做法。至于那些说175文件会进一步压垮平台的,那种纯属胡说八道,因果关系都没搞对,正确的因果关系是行业发生危机,然后监管层才搞了个175号文件来分类化解风险,而不是所谓的175号加重行业的危机。就拿我个人线下了解到的信息,四川这边第一次上报名单是有90多家平台,但去年年底行政检查完成后,归为正常类也只有9家,90%的都被淘汰掉了;浙江那边行政检查完后,淘汰率印象中也是超过90%。其实国内的政策往往都还是有一定滞后性,政策往往是根据行业内的实际情况然后才出政策。作为出借人来讲,应该端正态度,拥抱监管,而不是总想着跟监管层唱反调。
在网贷平台选择上,应该更进一步的厌恶风险,往风险更低的平台靠拢,关于平台风险是否过低,重点应该关注回款是否正常,就目前来说,回款正常的平台全国估计也就两百来家,这还没排除线上断断续续发标的小僵尸平台,如果排除掉这一类,剩下来的平台数量更少,剩下来的平台再重点关注股权简单,业务简单,业务真实,信批完善,合规性较好的平台。在剩下的一百多家平台里面再把股权关系过于复杂,法人代表、高管团队频繁变更,主营业务也频繁变更的平台过滤掉,真正能留给您投的平台还能有多少呢?选择的最后剩下的平台未来即使出险,出借人受到的损失也会非常有限,那还有什么过度担心的呢?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理财规划师,专栏作家。欢迎大家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