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企业金融服务本来就是银行的主场,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更多竞争对手的涌入,银行的服务方式也必须发生变化。

近几年,新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很有意思,金融科技公司们都在尽力地“去金融化”,转而成为技术服务商,为此还掀起了一波改名潮。而传统金融机构却接过接力棒,成为“金融+科技”的探索者。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们的这种转变,不少人都是保持观望和质疑的态度。毕竟,改变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从产品到流程、从运营方式到思维模式等方方面面地颠覆。

今年跟不少银行交流发现,大家金融科技化的决心越来越大、行动力也越来越强。并且,就产品端,除了之前着力的零售条线之外,在对公业务上也有了不少的新的尝试。

昨天参加兴业银行一个关于对公业务的交流活动,它们上线的“兴业管家”就是一个从对公移动支付入手,通过积累和分析交易数据,进而叠加金融服务的B端产品。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为小微企业提供整套金融+科技的解决方案。

说到小微金融,这可能是比消费信贷等to C业务更亟待被金融科技改造的领域。当然,这也是全世界金融业都难以攻克的一座山峰。过去多年来,监管层一直试图引导和推动银行业下沉做小微金融,但效果都不如人意。

这一次,金融科技化可以让银行翻越这座高山么?

1

开始正题之前,简单做个总结,如果说以德国IPC微贷技术的引进为标志的第一个十年(2005-2015)是小微金融进阶的1.0阶段,那么,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应用,从2015年开始,小微金融进入到了2.0阶段。

即以新的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了小微企业数据采集的难题,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风控和成本问题,最后再以此打通小微企业的理财、保险等综合业务。在小微金融2.0阶段里,主要有几类参与者:

一部分是不断下沉和拓宽市场的金融科技巨头,例如,蚂蚁金服,它选择了从擅长的支付切入,一大批“码商”(利用二维码收款的小商户)的崛起,快速拓展了蚂蚁服务小微金融的边界。

这个业务逻辑并不难理解,它与个人移动支付账户的建立与数据积累的逻辑类似,通过给予每个小微商户、小微企业一个收钱码与他们建立起联系,并且开始数据积累、进行风险判断以及提供其他金融服务。

根据网商银行此前公布的数据,这类小微金融贷款的笔均贷款金额不足万元,相比银行定义的“小微企业”,这类巨头所提供的小微金融应该是更下沉、更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

还有一批非巨头的新金融企业,它们希望在个人信贷业务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所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获取一部分笔均贷款约在20万-50万区间的小微企业,此前我们也聊过的人人贷就是此类玩家的典型代表。(传送门:《P2P整改大限已至,什么样的平台能活下来》

当然,与前两类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依然是小微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尤其,从2015年开始下发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近期的定向降准降息等利好,都是直接作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他们服务于小微企业。

首先要说明一下,虽然同样涉及小微金融服务,银行定义的小微企业整体体量要比前述两个玩家大得多。所以在做法上也是大有不同,换句话说也更难以互联网化。

举几个例子,根据银行财报披露的数据,在小微贷款方面,建设银行2015年至2017年的户均余额分别为507万、467万和266万;农业银行2016年到2017年的户均余额为363万和351万。

2

换言之,商业银行要想进一步下沉,或者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比金融科技公司的难度更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昨天兴业银行分享的“兴业管家”感兴趣的原因。

先来看一下“兴业管家”的模式。首先,它提供的还是基础的企业金融服务,比如基础的开户、转账、工资代发等等。变化在于,兴业进行了一些体验上的优化,比如通过线上的资料提交审核将企业开户时间从4天缩短至2天,以及通过移动支付实现便捷的对公转账。

一个细节是,据其产品负责人翟守津介绍,目前“兴业管家”提供的小微企业转账是免费的。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不仅自己没有服务费,而且还要承担一些支付给其他业务相关方的费用。

在基础企业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兴业管家”提供了一系列与金融相关性很弱,而与服务相关性更强的功能。比如,财务和人力审批、待办事项提醒、远程会议等免费移动办公服务。

除此之外,“兴业管家”还以API接口的方式嵌入一些大公司的产业链中,服务于该企业上下游的几千家中小微企业,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于平台上,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看到这些做法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过去被金融科技公司们津津乐道的用户体验、综合服务和解决方案.....如今也被银行们用的很溜。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其实聊起过银行业发展正在进入4.0时代——场景银行时代,即银行本身成为场景和服务的一部分,这不仅适用于零售业务,也适用于小微企业服务。

业务逻辑本身大体相似,先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用户粘性,进而积累更多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高效率、量体裁衣,提升客单价、形成生态布局。

相对于C端服务,因为企业更换服务商的成本更高、困难更大,因此对于价格的敏感性相对低,忠诚度更高,而诸如税务、财务等银行能够获得数据也更加有助于银行进行风控决策,因此更适合这种发展路径。

事实上,瞄准这一市场、通过金融科技快速推进相关业务的不止是兴业银行,从2009年开始确定小微金融战略的民生银行也提出了类似的战略。

不久前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从2017年开始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又进入了新阶段,不同于以往以销售为目标的金融产品推广,该阶段更重要的是以数字化推近客群综合经营,重点以数据和科技为支撑,借助数据驱动、线上线下结合、大数据风控、移动互联等手段,提供全方位服务。

相比与在零售业务上与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巨头们的激烈竞逐,利用在对公业务上的积累,从B端服务入手,提前布局一个更广阔且受政策支持的市场,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