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金融业在金融科技(后文简称FinTech)的推动下不断转型。证券业也不例外,在服务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不少创新举措。随着FinTech的扩张,证券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证券公司又应当如何应对?我们就此话题,与担任日本证券业协会首席信息官(CIO)兼首席风险官(CRO)的镰田泽一郎先生进行了一番讨论。
文/镰田泽一郎(Sawaichiro Kamata),日本证券业协会管理总部联合部长(IT主管·系统风险管理负责人)、首席信息官(CIO)兼首席风险官(CRO)
文/木内登英(Takahide Kiuchi),株式会社野村综合研究所金融IT创新事业总部主管·经济学家
证券业与FinTech的关系
木内 日本证券业协会于今年6月发布了题为《FinTech时代的证券业》的报告。镰田先生您作为日本证券业协会的管理总部联合部长,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编写该报告的研究会。能否请您给我们讲讲发布这份报告的背景?
镰田 关于对FinTech的相关研究,很多分析都侧重于其与银行的清算功能和贷款功能之间的关系,仅有少数考察将焦点集中在其与证券业的关系上。这种问题意识也是此次设立研究会的出发点。前年,我们协会委托日本证券经济研究所进行研究,以这种形式为开端,开展了两年计划的研究。
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针对个别案例展开调查1),然后于去年开展了第二项工作,即成立研究会,关注FinTech问世后证券业该何去何从,并于近日发布了报告2)。
木内 证券行业果然还是认识到必须对FinTech采取一定的措施吧。
镰田 没错。
说到证券业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个人投资者的大部分股票交易就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而利用电脑进行的HFT(高频交易)也热度颇高。所以,我认为证券行业迄今为止也积极地进行了创新,可以说我们已经经历了"FinTech 1.0"时代。
但另一方面,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愈发突显。
首先是有一种危机感,单纯的交易执行和中介成为了低附加价值的工作,也就是所谓的"笨水管(dumb pipe)化"。
其次,与银行界相比,证券界的特点是,除了各公司的规模和业务内容各不相同之外,技术的普及程度也参差不齐。例如,在面向零售客户的服务方面,有的公司以互联网交易为主,有的却只支持面对面的交易,其中也不乏连自己的主页都没有的证券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的商业模式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将以何种方式呈现?又该如何制定应对FinTech的战略?对这些课题加以考察就是最初的问题意识之一。
木内 您认为报告中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呢?
镰田 首先,我们此前经常会听到有关FinTech驱逐、破坏现有证券业者的言论,而这种威胁论正在日渐消退,很多人认识到,利用新的创新,与包括非金融领域的公司在内的多种主体友好相处,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相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弄清适合自己公司的方法。与FinTech企业的相处方式不仅限于合作,还可以有出资、收购或担当孵化器一般的角色等各种可能性。
其次,随着FinTech的发展,证券公司在传统一级、二级市场中承担的风险资金供给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风险资金供给方面,随着利用AI和大数据的"第4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预计今后创业公司的创新事业和大规模产业重组的资金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木内 我对您说的第一点很感兴趣,就是现有的证券公司与FinTech企业并非竞争关系,重要的是二者应当如何相处。
镰田 FinTech对证券业现有的功能进行了分解和重组,这能够加速所谓的分拆(Unbundling)和重构(Rebundling)。
报告中关于重构的举措,列举了证券业和电子商务等非金融业相融合的实例,并认为这类举措今后有可能会加速开展。比如,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公司就销售投资信托,余额已增加到25兆日元。
日本最近也出现了非金融企业进军证券行业的动向。今后,预计还会有手机公司、百货商店、航空公司等拥有庞大客户群的普通商业公司加入进来。
作为"投资门户"而备受期待的FinTech
木内 我认为"FinTech"这个词本来就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它的本质是为客户提升便利性的创新。您认为在证券业中,FinTech实际上提升了客户的便利性,或者今后有望提升的领域在哪些方面?
镰田 我觉得还是跟证券账户相关的领域比较有优势。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汇集多个银行、证券账户等的个人资产管理(后文简称PFM)服务。PFM服务不仅可以集中显示资产状况,还可以提供类似于家庭账簿的附加价值。而且,它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便捷地操作,我觉得对用户来说,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今后有望实现的是开放API。如能顺利实现,客户在接受PFM等服务时无需将银行、证券账户的ID和密码交给FinTech公司,也能够访问账户信息,客户就可以更加放心地使用服务了。
木内 开放API对用户的好处似乎很多。
那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FinTech是否会成为开拓年轻客户的契机?在零售经纪业务中,客户老龄化是证券行业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将来的业务可能会逐渐减少。一部分证券公司好像也开始同社交网络服务商(后文简称SNS)合作,视图拉拢年轻群体。
镰田 您说得对,在证券行业,面对老龄化现有客户不太将资产转移给年轻一代的现状,年轻人要如何踏入投资的世界,就成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
虽然业界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大力宣传资产形成的重要性,但最近我们逐渐认识到,对不感兴趣的人无论怎么说都收效甚微。换句话说,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有一个契机让人步入投资的世界。
据说智能投顾、手机证券和之前提到的PFM等FinTech相关服务,让很多投资经验为零的年轻人成为了客户。这可能是因为2000年以后成年的千禧一代不会抗拒数字服务吧。
木内 要创造投资的契机,关键就是要让年轻人能够拿起手边的手机轻松地迈出投资的第一步,您说对吗?
镰田 没错。比如说对手机证券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股票交易的最低投资金额设置得非常低,或者减免手续费。同时,设法让界面更友好、操作更便捷,着力改善用户体验(UX, User Experience)。
从易上手这一点来说,起源于美国、最近现于日本的"零钱投资"服务也备受瞩目。这种服务是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等购物时,相当于找零一样的零头部分会自动进行投资,让本人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成为投资者。
报告中也指出,通过这一举措,FinTech有可能成为挖掘新用户需求、将投资经验为零的年轻一代引入投资世界的"投资门户"。我感觉在研究会的讨论中,有很多委员对此都非常看好。
木内 确实很有意思。
不过,我很在意以这种形式新踏入投资世界的年轻人,有多少会具有长期投资或长期资产形成的意识。
镰田 的确。很多虚拟货币的购买者希望"靠短期交易赚钱",但出乎意料地是,许许多多以年轻人为目标客户的手机证券公司等却以长期保有为前提开展业务。
我举个有趣的例子。在日本国内的某家手机证券,比起有望上涨的品牌,他们似乎更重视向年轻人推荐容易熟悉的品牌。据说,该公司最初只经营美国股票业务,而不是日本股票。都是像迪士尼、Facebook、GAP这样年轻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品牌。
现在,整个证券行业都在宣传"小额定投免税制度"。我觉得"每月小额定投,分次购买,长期持有,意义重大"这样的宣传要是能打动年轻人的心就好了。说不定FinTech这种工具正是一种有效的宣传途径。
FinTech对证券业就业的影响
木内 之前您提到FinTech威胁论已经基本消退。但除了金融行业以外,很多其他产业也担心新技术会剥夺人类的就业机会。证券行业很多年前就实现了股票交易系统自动化,并且出现了交易者数量大幅减少的现象。
关于FinTech的飞速发展对证券行业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会是否进行了相关讨论?
镰田 虽然这一点在构思证券业未来蓝图的方面至关重要,但这次的研究会并没有对此展开正面讨论。
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技术代替了人类的工作,那人类就会从事更加需要智慧的工作,不太会发生技术剥夺人类工作岗位的情况。
木内 虽然近年来大银行缩减了对应届生的招聘,但是好像增加了对理科生的聘用。这是因为FinTech的缘故而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人才吗?
镰田 金融业不论银行还是证券,都是处理信息的产业,如果在信息处理方面加大对技术的运用力度,那今后自然会有具备这类技能的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最近,在有关FinTech的研究会上,即使是相对严肃的日银论坛等,也经常能看到穿着不那么考究的人了。真的是切身地感到各种各样的人才汇聚一堂。
木内 确实,我也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冲击。
镰田 这些其他领域的人才讲话大多很有趣,经常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觉得他们新颖的观点能够成为改变金融的力量。
木内 最近在银行业以大型银行为中心,越来越盛行引进AI和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谋求提高业务效率的举措。在证券行业也能看到类似的动作吗?
镰田 虽然没有个别确认过,但我觉得证券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举措。银行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大量处理相同业务的银行业务中心等率先引进了RPA,因此"大型银行裁员了多少人"就成为了热门话题。关于RPA,我觉得很多公司已经进入了多数人接受培训,或者付诸实践收获成果的阶段。
木内 大型银行等会将通过RPA和AI的使用节约下来的人才用于咨询性业务。那在证券行业,是否考虑过通过技术的引进,使人才更加集中于面对面的业务呢?
镰田 关于这一点,报告中也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通过直接对话来满足客户需求的"顾问功能"将变得更加重要。
刚才说到了证券公司对年轻人采取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向老年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同样至关重要。研究会里也有人指出,在老年人的资产管理中,基于信任关系的人情接触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有的委员将这种局面称为"金融护理"。
这种观点对于地方上的中小型证券公司来说,可能是得以在FinTech时代存活下来的一条关键线索。一直以来都与客户面对面接触的这类证券公司,可以通过磨练自己的优势来提高相对价值。网络并非唯一的生路。
但是,即便是这样,销售人员在向客户面对面地提供建议时,也还是有必要不时瞥一眼电脑屏幕,利用类似智能投顾的服务来展开对话,以这种形式借助技术的力量。
木内 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新技术与人类的融合来实现更高端的服务和更高的收益。虽然今后会很难预测人与技术的融合将发展为怎样的一种形态,但我认为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
感谢您今天的精彩谈话。(文中省略敬称)
注释:
(1)“关于证券行业与FinTech的研究会调查组”报告(2017年1月)
http://www.jsda.or.jp/shiryo/houkokusyo/fintechsg20170127.html
(2)“关于证券行业与FinTech的研究会”报告(2018年6月)
http://www.jsda.or.jp/shiryo/houkokusyo/fintech20180619.html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