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数据显示,上周五(9月21日),美国股市开盘后再创史上新高,这和十年前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全球市场都处于雷曼兄弟倒闭一周后的愁云惨淡中,将暴跌中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股价放在屏幕的顶端,称之为“死亡审视”。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那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如今又过去了十年,金融业在此期间励精图治,谨防重蹈覆辙。然而,对于吸取教训的成效,人们却褒贬不一。
吃一堑长一智
实际上,当年雷曼兄弟的倒闭并不算是金融危机的开端,也非高潮,到了2008年的9月22日,总部位于日本东京的野村证券宣布收购雷曼兄弟在欧洲、中东、亚洲区包括日本、澳洲和香港的业务,事情也似乎得到了解决。真正让当时亲身经历的人们如今还心有余悸的是,在那之前的不可思议突然变为现实——仅仅是一个高风险证券投资组合就让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巨头轰然倒塌,全世界的信贷市场因此而颤抖,整个金融系统似乎在下一刻就会全然崩溃,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也超乎想象。
当时的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收到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的来电。贝兰克梵说他尽力了,但声音颤抖。盖特纳随后回电,让贝兰克梵不要再跟任何人讲话,“如果有人听到你的声音,你会吓坏他们。”
被“吓坏了”的当政者们猛然警醒,对于撬动全球经济的金融业,他们此前忽略了许多早就暗自滋生的“蛀虫”,比如对高风险的追逐、职业道德以及信用问题,于是在灾难过后各国监管机构积极展开了“亡羊补牢”特大行动。
首先是追究当初的罪魁祸首。许多大型银行当时“跟风”参与兜售了许多所谓次级房屋贷款证券。这种房贷的借贷者本身偿还能力不足,美国房价下跌引发了大量的坏账,这除了为祸雷曼之类的金融机构,还让大批事先毫不知情的投资者受损。制造祸端的“坏孩子”们随之受到惩处,根据Keefe, Bruyette and Woods公司在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各大银行因此被处罚了共计2430亿美元。
重要的是,各国开始收紧对金融业的监管,以防这匹曾经“脱缰的马儿”再生事端。
作为危机源头的华尔街,在经历了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并入美国银行、雷曼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等一系列“洗牌”后迎来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这一法案旨在改善金融体系的透明性和增强金融机构的责任,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华尔街最深刻的变革。
曾经受惠于放宽监管所带来的“金融大爆炸”的英国也不得不大力整改。最引人瞩目的“围栏”政策将零售银行和投资银行隔离开来,为银行的高风险业务设立“防火墙”。
最近的相关新政当属欧盟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MiFID II。这部全称为《金融工具市场指导》第二版本(Markets in Markets 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rective)的MiFID II几乎涉及金融领域各个角落,可谓是“严防死守”。人们认为MiFID II带来了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专家称,就影响而言,MiFID II会大过“金融大爆炸”。
与此同时,各国还步调一致地要求银行增加资本缓冲,并定时对大型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经过这番“洗礼”,大多经济学家都承认,如果十年前的情况再现,金融机构再不会像当年的雷曼那样不堪一击。
汇信外汇团队指出,相比当年的雷曼兄弟,现在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更低,即便真的倒闭,如今的权力机构也已经应付自如,这从2017年西班牙第五大银行Banco Popular的倒闭中就可见一斑。
好了伤疤忘了疼
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忧心忡忡。人类善于在学习中进步是不假,但历史却总在重演,彰显着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陋习,在金融危机这件事上尤其是如此。全球性金融危机自1810年代首次发生开始,每隔10到20年就会爆发一次,起因都出人意料,本质却如出一辙。某种原因导致债务危机,坏账激增,金融机构难堪重负,市场一泻千里,进而殃及整体经济——这个“套路”近两个世纪以来都屡试不爽。
债台高筑显然是危机的重要源头。而上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让全球债务水平再度攀上警戒线。IMF在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让人心惊胆颤。这份报告表明,全世界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已经高达164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225%,这一比例比2009年时的高峰还要高12%。至于到底债务水平多高会带来下一次危机并没有定论,但那最后一根稻草可能随时会到来。
最近这一波新兴市场货币危机似乎就是一次小型的预演。虽然部分货币的暴跌如今已经得到控制,但可以想象形势继续恶化所导致的结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全球美元债务已经从2009年的5.8万亿美元升至11.4万亿美元,其中3.7万亿美元都去往了新兴市场,比2008年时多一倍。如果这些市场的本国货币继续下跌,美元则在美联储的加息中节节攀升,上述的“全球金融危机套路”就必定会重演。
让人担忧的还不止于此,其他的因素也在预示着十年前那场危机或许即将重演,比如金融市场的自满。金融危机后各国“央妈”使尽浑身解数刺激经济,全球终于恢复了繁荣景象,随之而来的是以科技公司为首的股市屡破纪录。从2009年3月至今,华尔街的这头“牛”已经逗留了九年半之久,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然而如今美联储进入了加息周期,股市中的泡沫却愈发膨胀。用市盈率(P/E)衡量的美国股市估值此前只有两次达到过如此高的水平,一次是1929年的大萧条,一次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但2000年时,所有上市股票的价值也只是相当于全球GDP总量,而如今已经是三倍。
正如人们并不能确定债务水平多高标志着危机的到来一样,股市的泡沫吹到多大会破也没有固定的规律。但值得警惕的是,引领股市蒸蒸日上的科技公司也正在发现迅速扩张中的潜在问题,这些都是在发出警报的信号。
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悬而未决的问题还包括全球经济仍然缺乏早期预警系统以及监控金融流动的系统。
如此看来,曾在金融危机期间担任英国首相的布朗最近说的一句话显得颇有道理,他说:“我们只是处理了一些小事,重要的大事却仍未解决。”
更新换代
布朗于2007年接棒布莱尔上任,当选那年的夏季就开始面临金融危机。短短三年后,他在英国战后最长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大选失利。显然,相对大多数普通人,他对当年的情况具有更多的反思和领悟。
在全球金融系统遭受当头棒喝的十年后,这位“危机首相”言辞尖锐:“我们正处于梦游进入未来危机的危险之中。当风险恶化,我们就会猛然醒来,却发现身在一个群龙无首的世界。”
他所指出的正是上一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问题。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拯救了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却没能拯救那些为此失去住所和工作的民众。民粹主义正是由此崛起。有些分析认为,没有那次金融危机,就不会有如今的特朗普总统当年亲身参与了在金融危机后起到力挽狂澜作用的G20峰会的布朗说道:“2008年时的合作不太可能在下一次危机时发生。我们可能只会互相指责,而非解决问题。”
十年间斗转星移,人类社会的变化当然不止这一个。就拿金融业来说,人们的焦点早已从雷曼之类的大型投行转向了私募股权公司、算法交易和廉价、自动化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从传统金融公司转向了科技公司。
行业在思考如何通过运用分析、人工智能、甚至生物统计学来进行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由计算机代劳的交易会令股市跌势迅速恶化,以及网络攻击给大型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
十年之后,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仿佛又经历了一个轮回,我们可能又站在了一个周期的尾声,此时可以看到金融系统正在努力变得更加安全,但也可以肯定还有足够的教训需要吸取。雷曼倒闭了十年,金融界的修复还远远没有完成。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