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8月开始,支付宝发布了由近期火爆的嘻哈选手演唱的“无现金”支付的广告曲,打响了今年支付宝“无现金城市周”的第一波宣传。
这个原本由微信支付提出的“无现金日”,目前成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争夺大战目标。
两年前,微信首次提出“8.8无现金日”,斥巨资以鼓励金和支付抽奖等营销方式,刺激用户在线下移动支付。在2016年8月8日的第二个无现金日,有将近70万家线下门店参与活动,参与商户数是2015年的8倍以上,遍布吃喝玩乐各个领域。今年,“无现金”支付战争又升级。
“无现金”等于消灭现金?
8月,走在车站、商场甚至菜市场,随处可以看到双方的激烈争夺的踪迹,“欢迎使用支付宝”、“本店推荐使用微信”等牌子数见不鲜。
在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许琼华看来,“无现金”其实是货币数字化的一个方式,并不是要消灭现金。
“现代人使用手机那么频繁,所以在移动支付方面利用科技创新做到支付的便捷,事实上,无现金社会背后都绑着一个账户,信用卡或者是借记卡。 ”
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中心主任杨涛则从支付角度对无现金进行解读。
他指出,从支付角度来讲,实际上非现金支付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去年有国外调研机构称,在全球消费过程中非现金支付和现金支付差别不大,非现金支付约23万亿美元,现金支付在22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在我国,2016年底非现金支付大约是3600万亿元,相比来说现金支付在6、7万亿元,即便是在多个场景下它在循环使用,比重仍然是比较低的。
实际上,“无现金”的范围并不仅是大众通常理解中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它的涵盖范围更广。
许琼华指出,事实上像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种无卡支付后面绑的是一个银行账户,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只是说他们感觉到的介质不一样,没有拿出一张卡或现金来缴费,这是缴费形式或付费形式的改变,这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是需要培养的。
杨涛认为,仅就电子支付工具来看,除了银行卡在现实生活中用比较多,现在无卡支付也多了起来。当说到第三方支付时,第三方的互联网支付跟移动支付有一些是挂卡的快捷支付,也有的是涉及到余额的支付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无现金”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在“无现金城市”、“无现金周”等移动支付营销战正酣之时,有些线下商家为了达到返现门槛,明确对消费者表示不接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方式。
对此,杨涛认为,这个就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时点可能存在的困扰。
“现在老年人群肯定适应能力相对比较有限,但是说现在50岁以下的人群,相对来说对于新的电子支付方式适应越来越多,十年之后当我们变成老年人的时候,可能社会对于电子化的支付普及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你的偏好变得更明显:一方面多数人愿意并且能够在这些场景使用新兴移动支付,另一方面有些场景可能不适用新兴的支付手段,它也有存在的空间。比如说进行购物的终端,本身塞个硬币是很简单的,它的便利程度也不亚于电子支付,再比如我们还需要利用纸币和硬币来满足其他一些交易场景对隐私等其他方面的保护,未来,场景的分立是很正常的。”
虽然关于无现金的争论还在持续,但我们也注意到,支付宝已将“无现金周”改为移动支付“黄金周”,微信支付也悄然“无现金生活”变成了“微信支付智慧新生活”。
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何态度火热?
在今年,“无现金社会”的热炒,甚至吸引来了一向高冷的Apple Pay和不温不火的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加入战局。
在零售支付领域,现在慢慢地它不仅仅是追求支付本身,更逐渐有可能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杨涛指出,这就意味着大家在追求推动支付创新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支付背后的东西,比如说增加客户的依赖度,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获取客户的有效信息来精准的把握客户画像。
许琼华指出,实际上“无现金”这种交易方式让银行的数据变得更透明化。
“对银行来说,以前需要用到大额的时候要掏信用卡,小金额掏现金,现在其只要通过手机就随时进行小额多频的交易。怎么讲透明化呢?以前消费者用现金交易时,银行其实不知道客户买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事情,现在他们用的手机支付后面绑的是银行账户,所以不管客户交易了什么,事实上这些交易商户的数据是更透明了。”
而这在当中,如何把握好效率与安全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整个新兴支付工具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就是追求效率,追求更加便捷。而与此同时,涉及到包括资金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业务安全,一些风险的挑战也在逐渐的涌现。
杨涛提出,这需要从多方着手,一方面是监管要做一些事情,另一些方面是行业自律。无论银行还是新兴的支付企业,都需要把握好边界,这个翘翘板在哪里。最后,从支付服务的消费者本身,如何更有效认识和理解支付产品的流程,把握自身利益保护,这里面都需要一个权衡。
“总的来看,我觉得一方面效率跟便捷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追求效率跟便捷,甚至到了过犹不及的状况,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利益损害。”
传统银行做了哪些尝试?
“无现金”支付的迅猛发展同时也让传统银行产生了紧迫感,作为新的创新尝试,电子信用卡开始面世。
许琼华指出,电子信用卡跟普通信用卡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产品形式上的不同,它们后面绑定的都是银行账户,让客户更方便使用。
“我认为使用信用卡支付时,像前面提到的消费者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是容易被泄露的。因为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在做风险管控,引进全球最新的决策引擎工具,里面包含着大数据运用。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做了很好的监控。”
杨涛认为,长远来看,从支付本身来讲,随着无卡支付、结合二维码的扫码支付等逐渐兴起,适应消费者对于便利的需求,银行在其中把握的是背后的账户,以及信息和资金的清算机制,“银行和非银行的边界有可能变得更加模糊”。
无论银行还是非银行,它们是希望叠加一些支付之外的附加产品,银行在提供基于银行卡所做的综合增值服务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这其中包括金融和非金融方面。非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要发起一家互联网银行,再进行发卡,其实竞争优势不是特别突出。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银行跟互联网企业之间也在推动合作,推进战略合作。
“银行在资金成本、多元化附加服务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互联网企业在触及用户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将这些优势组合在一起能够给用户除了以支付本身的服务之外,可以给予其他的理财、非金融的增值服务。二者更多地整合在一起,打造一个多元化小的移动金融超市,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杨涛指出。
无现金支付将成趋势?
“无现金支付的发展趋势实际是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同时,未来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也将提升客户消费生活的便利性。”
许琼华指出,支付最重要的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体验为导向,未来也希望客户的交易更透明化,同时注重保护客户的资料安全,“这是我希望未来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在杨涛看来,“无现金”支付的概念不如“非现金”支付更为准确。
“我们谈的并不是说消灭现金,而是现金之外的其他支付方式。因为从国家安全层面来讲,现金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格林斯潘曾经说过,摧毁美国只要摧毁美国的电子支付系统就行了;当年伊拉克整个支付系统也出现崩溃,在当时它政权没有的情况下,之前伊拉克央行曾经发行的纸币仍然在民间作为共同使用的支付工具。所以,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从消费者层面,还是从国家安全层面,现金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同时,随着技术的演进,未来是能够更好地在支付便捷跟安全之间把握一个有效的度。或许,当新兴支付技术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简单化,可能意味着市场上过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支付产品,不一定很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由此,杨涛指出,未来整个支付的发展,它可能既有利于居民,又有利于行业,同时在国家层面能够有效实现产业的多元化整合,以及有利于国家的安全。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