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过去的一年中,骗贷、跑路等等负面词汇一度成为P2P的行业标签,一时间那个令人惊艳的互联网金融变成了招摇过市的大骗子。有的P2P平台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P2P机构,由此可见当时的市场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不过,随着监管层面一系列严格措施逐一下达,P2P行业终于迎来了抬头之日。
早在去年4月,国务院就在14个部委召开的电视会议上,宣布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并在10月正式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转向整治实施方案》,而针对P2P的监管整改,也在从去年8月银监会联合四部委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办法》后正式开始。虽然互金整治延长了一年,但是P2P的整改步伐并没有停止,监管政策不断下发且逐渐深入,在今年6、7月份,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陆续出台的P2P地方管理办法一个比一个严苛,大多数人因此认为,“P2P寒冬”已然临近。
在强监管的严格整治下,曾经野蛮生长的P2P平台明显放慢了增长步伐。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初到2016年4月,每月新增的P2P平台数量几乎都达到三位数,其中最多时一个月增加了265家平台。不过自2016年4月整改开始以后,每月新增平台数量明显下降,大多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的状态,但从去年10月《互联网金融转向整治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起,截至今年6月,这9个月的时间里,月均P2P新增平台数量已减至个位数,其中最少时一个月仅新增了1家平台。
监管政策对P2P行业的规范效果显著。许多业内权威人士预估,按照目前的行业数据和整治力度来看,整治结束后,留存下来的P2P平台数量可能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这么一看,P2P行业的确面临着行业“寒冬”,但对于那些真正做金融创新、诚信经营的平台来说,这样的“寒冬”反而存在利好,这是让P2P回归良性业态的必经之路。
P2P在行业之初之所以被称为野蛮生长,是因为其作为新生事物,相关监控管理不够完善,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这才让市场形成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实际上,自监管启动以来,虽然“问题平台”累计已超过3000家,但是这些平台的交易量加起来不足P2P行业的10%。也就是说,这其中存在很多“伪互金”平台,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互金旗号,做着不正当生意。正是由于这些浑水摸鱼的“伪平台”被一一起底,造成了P2P行业形象大打折扣,一再被外界误会。
当然,在这些“问题平台”于监管整顿中被淘汰之后,真正做事的平台得到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与机遇,在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更好实现开拓创新。P2P作为弥补传统金融业务不足的创新行业,如果没有市场信任作为基础,很难得到有效发展。“问题平台”的出现已经伤害了用户对于P2P的信任,但是在科学的监管措施管控下,P2P必将甩掉以前的负面标签,恢复市场、用户的信任与信心!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