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以来,一行三会密集发布多项监管法规政策,可谓大招频发,剑指金融各领域的行业市场乱象,诸如证券公司通道业务全面清理、禁止,肃清资金池债权产品,私募基金业协会整顿非标私募,银行系统严查委外贷款及信托违规,保监会加强资管计划、万能险监管力度、甚至商务部也对融资租赁开展风险排查……一时间整个金融行业内风声鹤唳,业内专家纷纷感叹:这活越来越不好干了,越来越成了刀口舔血了!很多整装待发的各类产品不得不戛然止住,这也意味着天量级的资金投不出去了!那么在如此这般传统金融收紧的情况下,对于正在如火如荼整改进行中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是否恰好正是发展壮大的好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互金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一、金融监管趋严的法规政策频出

1、证监会层面

加强通道业务监管

2017年5月19日,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首次提及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各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从事资管业务要坚持资管业务本源,审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职责,不得让渡管理责任,证监会将对经营混乱、合规失效、风险外溢的机构从严监管。2016年以来,资管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整个资管行业内“一对一”的资管业务规模达27.08万亿元。具体整改工作涉及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两类主体,从银行角度,会通过调整监管指标计算方式,加强穿透监管、跨部门协调等方式消除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内在动力,同时区分标准化业务非标准化进行差异化监管,主要是加大对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通道业务;从证券基金管理机构角度,会注重从信贷文化走向资产管理文化的制度建设,建立委托人、管理人权责清晰、风险依法依约承担的制度机制,以实现真正打破刚性兑付、行业良性发展。

加强私募非标业务监管

今年以来,私募金业协会也在加强监管力度,整个私募行业也面临新的洗牌局面。随着私募金备案新系统上线,在要求私募机构执行一、二级业务分业经营同时,暂停了一部分具有资金性质的非标私募的发行和销售。非标私募这类业务基本涵盖在四大类私募基金产品中“其他类基金”这一大类内。这一类非标私募业务令监管层头疼的就是滚动发行设计、定价分离、期限错配、底层资产不透明等诸多特质,这些特质与监管层“不鼓励私募产品成为融资工具”这一既定监管倾向是明显相背离的。目前基金业协会对该类基金产品的备案审核趋势是趋严,部分私募机构的资金池类非标产品的运作已被监管层叫停。在这一形势下,很多从事非标私募的机构在预期其非标私募基金产品备案很难获得基金业协会审核通过情况下,会被动选择转道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管业务来实现接盘。

2、银监会层面

加强银行委外业务监管

2017年4月以来,伴随着2016年度银行委外产品的赎回陆续到期,金融监管部门接连发布多个重要文件,旨在加强银行业风险防控,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投资业务、理财业务中存在的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开展治理。伴随着银行尤其是城商行被强制去杠杆,银行委外资金大规模抽离股市、债市。接下来为符合监管要求,委外投资模式也面临转型,同时对真正主动管理类的委外基金设置部分新指标。

加强信托业务监管

近期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210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要求严查房地产信托业务违规,具体表现为:通过股债结合、有限合伙企业投资、应收账款收益权等模式变相向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以规避监管要求,或协助其他机构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等,严查直指之前火爆的拿地融资业务,如此通过信托资金实现房地产商融资的所谓创新渠道正在被收紧。

3、保监会层面

加强资管计划、万能险监管

最近审计署发布的《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存在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万能险等筹资入市,影响资本市场秩序情形。保监会针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9家公司的万能险业务开展专项检查,下发监管函,责令其进行整改,先后叫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对前海人寿采取了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对此类业务监管的方向就是对重点公司实施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守住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督促保险公司转变业务发展方向,引导险资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4、商务部层面

加强融资租赁业务监管

商务部确定在2017年5月2日至6月30日期间组织各地开展融资租赁行业风险排除工作,重点排查相关企业是否存在直接从事或参与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是否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从事同业拆借、股权投资业务等9类事项。对排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求限期整改,

综上,上述金融监管机构所出台的各项监管法规政策及措施,指向就是一个:金融去杠杆,这绝对是当前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焦点,目的就是要纠正“脱实就虚”,确保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时引导资金转向实体经济。在一行三会监管框架下多管齐下的去杠杆措施,势必造成一方面融资成本呈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即是发债利率高企,大家都能听到业内越来越多的呼喊资金荒到来的声音;另一方面,则是在严苛监管下沉淀的相当量级资金找不到出路,无从释放。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良好机会。

二、在逐步规范过程中优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环境、增强市场吸引力,迎接资金端的大爆发

1、正在进行中的互联网金融整改

互联网金融行业自我野蛮式生长近十年,随着监管层面的逐渐重视,监管法规政策也在完善,近两年内陆续出台一个“办法”两个“指引”,法规架构渐次成型,加速了网贷平台合规进程。伴随着规则明晰,自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整治拉开帷幕,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上广深、厦门、深圳、湖南等多地紧锣密鼓地在推进相关工作。许多规模大、品牌佳、规范度先天性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按照要求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整改、备案工作,还有一部分则难度较大,故此刚刚又传来确切消息,整改大限延迟一年至明年6月,这样就留给中小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充足的回旋空间,可以从容筹划并落实合规步骤细节,满足监管要求。

应该说互联网金融如此如火如荼的自我救赎正恰如凤凰涅槃,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虽然有来自外部监管要求的压力,但借助此压力并自我施压,转化为自我规范的内生动力,切实将典型存在的诸如资金池、违规担保等暂行办法列明的13项红线等风险点按照监管详规要求规范到位。惟有如此,才能作为合格的互联网金融主体,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市场风云变幻中的发展良机,如同前文所述,在大量资金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时,才可以自身优势和实力抓住机会,迎接资金端的大爆发,更上一层楼!

2、资金可以VC/PE形式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

前几年在互联网金融兴起早期,很多平台确实吸引到了投资,但在近两年内,由于互联网金融网贷资产质量有所下降,大量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遭遇不良率上升和流动性风险,VC/PE机构的投资热情也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未来互联网金融一定会有超过市场预期的长足发展,短期投机套利及长期价值投资均应是互联网投资的动力所在。目前随着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日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战略调整期,互联网金融如何迎合资本市场、如何整合平台与资源来突破P2P发展的瓶颈,是每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要面临的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讲,如何敞开怀抱迎接资本市场的注资,也成为各大平台做大做强的强兵利刃。经过此番战略调整期的完善加强,互联网金融将迎来一个更为平稳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旺盛,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十分广阔。业务与新兴业态相结合,促进投资方业务形态升级,优化公司产业生态结构,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这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资本合作的一个方向和趋势。资本市场跑步布局互联网金融,意味着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再是浅尝辄止的试水而已,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展现出资本市场深度拥抱互联网金融的决心。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几年间,那些在初创阶段就注重业务风控流程尽量合规、规模和品牌在业内俱佳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吸引到高质量的PE投资。将来按照监管层的要求进行整改,焕发新的生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则更容易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3、资金进入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经济亏损面增加的宏观形势下,我国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不足,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虽然中小微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担保信用方式,融资难一直是未能得到有效化解的课题。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恰好是解决这一困境的较好途径。着力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的特质,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成为提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破局的一根探针。互联网金融藉由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应运而生,普惠金融则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能够实现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切实途径即是普惠金融。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不同的时空际遇下,抓住机会,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才能实现自我救赎的上升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