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01

今年,“现金贷”业务大抵算是新金融行业最受重创细分领域了。在监管部门清理整顿的号令之下,这个刚刚蹿起的新生事物还没来得及坐稳风口,便要为了生存而陷入苦战了。

距离监管部门正式拉开整治大幕已经过去了近20天,观察了一下“现金贷”公司们的反应,有振臂高呼型(呼吁监管理性对待),有乐观表态型(监管出手对行业长期利好),还有沉默观望型。

不管台面上大家的反应如何,私下跟从业者交流时,大家都有掩饰不住的焦虑。尽管专门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公司数量并不算多,但通过各种方式和路径介入这个暴利市场的公司却并不在少数。

单单是随文件下发要求各地金融办摸底的就有429个APP,72个 微信公众号,还有117个网站。如果在随着“现金贷”业务的藤往上看看,还有不少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P2P公司牵涉其中。

文件刚下发那阵子,不少朋友都会问我:“现金贷”行业会受多大影响?那些涉足“现金贷”业务的公司是不是很危险?这段时间跟一些从业者、投资人交流了一下,也观察了一下“现金贷”市场各方的反应,基本可分为三类:

1. 大平台的“现金贷”业务(例如,那几家金融科技巨头),由于具有良好的品牌基础,放贷利息本就低、资金来源又充裕,所以受影响最小。

2. 中平台的“现金贷”业务,放贷利息较高、业务正在起量,受影响较大。这类平台往往有一定的客户和品牌基础,后介入现金贷业务,主要为了扩充产品线、获取更好的利润。损失在于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原本寄希望于借此提升利润和估值也面临缩水。

3.专注“现金贷”业务的公司,放贷利息高、资金成本高,因此受影响最大。(注:本文后面提到的“现金贷”公司也特指这第三类。)

02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馨金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正在收紧、甚至暂停与“现金贷”公司的合作(名字就不公开提了)。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就算眼下没有暂停,考虑到银行和消金公司直接受银监会监管,双方的合作前景也并不乐观。

最近还听说监管部门在约谈消费金融公司,探讨要求其进行资金存管,这一举动是否由“现金贷”的事情触发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强制进行资金存管,消费金融公司与“现金贷”公司在资金上的合作恐怕就更难了。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消金公司与“现金贷”公司的合作都比较隐晦,即便有被提及也从不会披露规模。合作方式也多种多样:助贷、直贷、通过信托委托放款……等等。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在“现金贷”市场占比有多大,这个数量很难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成本最低、体量最大且有一定品牌效应的资金来源渠道,它们在“现金贷”市场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如今,这些“金主”的迟疑或退场对“现金贷”行业带来的影响自然不容小觑。

监管部门的清理整顿刚刚开始时,一位资深的互金行业从业者如此总结“现金贷”公司的“坍塌”路径:商业银行、消金公司逐步收紧合作规模;P2P或其它资金渠道开始抽贷;放贷规模增长放缓、坏账规模开始抬升…….

当然,这里要先说明,这位朋友的判断只针对大多数“现金贷”公司,而非全部。就目前来看,至少这第一步已经开始应验了。

再仔细拆解一下朋友的这个论断。

原本“现金贷”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很多元:P2P、信托、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等都有涉足。在以前的情况下,由于“现金贷”的利润极高,所以对于资金成本并不敏感,即便某个渠道资金“断供”影响也不会太大。

但随着监管部门对于高利息借款的打压,资金端收紧、利润又收窄,两端同时承压,“现金贷”公司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资金端同时收紧、甚至抽贷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那些认真做风控的“现金贷”公司,上述情况或许还不算太糟,但这个行业有多少公司是靠“风控”来放款的,从业者们应该都心里有数。而对于那些基本靠“大数法则”生存的“现金贷”公司来说,规模突然收缩会带来什么后果,大家应该也都能想到。

规模增长放缓,坏账规模开始抬升,再高的利润也会逐步被侵蚀。

过速发展的“现金贷”市场不仅“羊毛党”横行、多头负债的情况也十分严重。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借款人长期“拆东墙补西墙”,如果行业整体收紧,这种十个瓶子九个盖的游戏还如何进行下去?这会有多少坏账暴露出来?又会有多少公司扛不住风险?

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03

跟“校园贷”一样,能够扛过监管整顿,最后剩下的“现金贷”公司应该也没几家。

原本发展势头还不错,规模排名靠前的那几家公司究竟谁能顺利靠岸?现在还不好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公司都会陷入“融不到又卖不掉”的状态中。那些刚刚融过资,或者原本利润好的企业应该能撑的久一些。

不管是创业团队、还是投资人们要想摆脱困境,要么被收购并入更大的生态中,要么就只有拼一把直接去上市了,尽管此时,后者并不是一个好时机,但似乎已成为唯一的选项。据说,好几家“现金贷”公司已经开始准备了。

可是2017年的上市潮蓄势已久,这些公司大多从一年甚至两年前就开始筹备,如今才看到了上市的希望,有可能在诸多公司中争取到一个机会。

这些年轻的现金贷公司如今匆忙选择这样一条路,还能否赶上这一个窗口期,着实让人有点担心。

(作者洪偌馨,《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第一财经电视“互联网金融之夜”(特约)主持人,“馨金融”专栏作家,个人微信公众号:馨金融  Xinfinance)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