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群雄并逐,决胜三农金融市场。这些玩家们如何突破,采取了哪些战略兵法?
文/段久惠
中国7亿农村人口,是最庞大的一个“零征信人群”——他们有金融需求,需要金融体系的服务,但因为缺乏信贷记录而成为央行征信系统的“编外人群”。
因此,一方面,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对村镇人群的服务项目动力不足,无论是项目覆盖面,还是渗透率都做得不够;另一方面,“三农”金融在总量上供给严重不足,供需失衡。
在白领、蓝领、学生群体纷纷被互联网金融攻陷之后,行业只剩下最后一片蓝海——村镇农民群体。但风控、征信等一系列问题指向的万亿蓝海,却可能钱途未卜。
最为敏锐的一线创业者和风险资金,带着资本和金融产品已经跑步下乡。同牛科技观察哨对过去3年的金融行业融资情况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有13家新兴创业平台获得了总额近10亿元的融资,这些平台凭什么获得资本青睐?这个市场的新加入者,有三股力量:
新兴互联网系代表,如农分期、什马金融等;
产业巨头系,如新希望六和、联想控股等旗下金融企业等;
互联网巨头代表,京东金融及阿里旗下蚂蚁金服等;
群雄并逐,决胜三农金融市场,他们如何突破,采取了哪些战略兵法?
钱途未卜:烫手的万亿蓝海
一个多次被人提及的现象是,当部分人群面临信用卡滥发甚至过度授信时,村镇人群却大多没有信用卡。尽管随着联网购、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他们中的更多的年轻人群,开始接入互联网金融,但在平时,村镇人群有信贷需求,急用钱、融资办事——只能找熟人甚至高利贷款。
一方面是村镇人群的征信不完善,没有在日常交易中建立起现代金融关系,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对村镇人群的服务项目动力不足,无论是项目覆盖面,还是渗透率都做得不够;另一方面,“三农”金融在总量上供给严重不足,供需失衡。村镇人群出于心理习惯、迫于现实情况,只能依赖熟人信贷 。
中国社科院2016年8月份发布《“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书中计算,2014年 “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减去实际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元。
截至2015年末,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根据网贷之家的平台数据,2015年,运营农村金融的网贷平台不到10家;截至2017年3月,全国2200余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农村金融的平台47家。尽管相比2015年,数量已有显著增长,但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和体量,对比万亿需求缺口,无疑还有巨大市场空间。
这其中,既有农户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扩张中的生产资料、资本等的信贷需求;也有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越来越多村镇人群正由村民/农民变成城镇居民,随之而来在住宅、装修、交通工具、教育、休闲娱乐等将催生大量消费信贷需求——他们的收入增长也为消费和信贷注入强劲动力。
正因此,业界人士认为,在白领、蓝领、学生群体纷纷被互联网金融攻陷之后,行业只剩下最后一片蓝海——村镇群体。
各方红利勾画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蓝海,嗅觉敏锐的资本也早已经跑马圈地,但一个普遍的共识也是,这片蓝海的开掘面临太多难题:中国7亿农村人口,是最庞大的一个“零征信人群”——他们有金融需求,需要金融体系的服务,但因为缺乏信贷记录而成为央行征信系统的“编外人群”。
对于从事农业的生产者,他们面临着“靠天吃饭”、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等不可控风险;对于非务农的村镇人群,他们每天没有支付宝/微信/刷卡来吃饭、买东西、交水费电费等频繁的金融交易活动场景,没有量化的资产证明,没有上班族那样的工资卡流水证明的稳定收入.....
面向这个群体的金融需求,这片蓝海的参与机构们,怎么建起现代金融关系?怎么培育市场和现代金融理念的用户?怎么规范化、标准化信用数据征集,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一系列问题指向的万亿蓝海,可能钱途未卜。
那么,掘金三农金融平台的创业者们,将如何面对?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