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区块链,从幕后到台前,从一个陌生的技术术语到当下社会的“潮词”,有着暂时还“鲜为人知”的深刻道理。尽管大多数人仍是“人云亦云”,但相信终有“恍然大悟”的时候。但不妨先相信这句话:区块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比你认识的要多得多。
在区块链的应用过程中,保险无疑是一个“典型场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区块链将成为保险创新的新动力,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更有基于“底层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迭代。
之所以说区块链是保险应用的“典型场景”,是因为区块链与保险具有基因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集中体现在“社会性”上。从根本上看,区块链与保险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个体的集合与协同。区块链的解决思路是“共识机制”,在这个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真正和刚性的“民主”,继而提供自组织和自治的可能。从逻辑上看,区块链提供了实现从信息网络向价值网络进化的路径,而保险的逻辑就是基于价值网络的交互(互助)。区块链提供了一种从“池”到“点”回归与进化的可能,推动保险,乃至金融,在共识网络条件下,从传统“现实池”向基于分布式“点”结构的“虚拟池”的进化,实现从更制度的平台向更技术的平台演变。
信任无疑是保险存在的基础。区块链给了信任,特别是信任的解释与实现,以全新的视角。自治是效率的最高境界,区块链给了自治以全新的环境。透明是经济,特别是契约活动的难题与约束。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一点。“智能合约”让“代码即法律”成为了可能,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重视区块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可能成为解决金融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在保险创新中,面临三个突出且基础的问题:信任、安全和隐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突破的,无法支持创新实现。区块链“另辟蹊径”地为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不仅是方法论,更有价值观。
“分布式”已渐渐成为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层面,也不仅是一个物理概念。“分布式”概念的背后是一种技术和理念的进步。首先,技术的“指数级”进步为“分布式”创造了条件。其次,“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使得“分布式”经营模式成为必然。第三,“普惠金融”的时代潮流,不仅考验认识与理念,更检验能力与效率,最终实现从去中介到去中心,从去中心到自中心。自中心的本质是无中心,这个“无中心”只是一种形式概念,它是以更大的中心——“集体共识”——为前提并存在。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时代的重要基石。对于契约,包括法律,往往文字是一回事,理解和执行则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能力和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智能合约让法律的“集体共识”和契约的“意思表示”能够“自动”和刚性地执行,确保了客观和独立地落地,且人人平等,这无疑是公平正义的真谛所在,也是社会效率的保证!
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可以从三个视角展开,即标的、事件和执行。
首先,“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对象。“唯一性”是保险标的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难题所在。从保险欺诈的情况看,许多案件均是利用保险标的“唯一性困境”展开的,如“养老金冒领”问题。区块链时代,生物识别、加密算法和分布式等技术为破解“唯一性困境”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钻石交易领域的应用给了保险创新以启发。
其次,事件,即承保风险,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因此,“时间”是经营管理的主要矛盾,无论先出险,后投保,还是倒签保单,均涉及时间问题,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同时,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和“可追溯”等功能,均为破解“定性管理难题”,提供了解决工具。
第三,保险条款的“晦涩”,让消费者“望而生畏”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和消费者诟病的重要原因,它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做大做强”。保险业,一方面需要转变观念,反思“条款实务化”问题,进一步加大条款通俗化的力度。另一方面,基于共识机制的智能合约为简化合同执行和改善客户体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智能合约也为互联网保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如“航班延误险”的自动理赔机制。
互助是人类社会面对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性光芒的重要内涵。在互助的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盲目和被动时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孕育出了更加主动和理性的现代保险制度。但与此同时,商业保险的各种弊端,特别是效率问题,不仅难以回避,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日渐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不满。
尽管诟病之声不断,但苦于“无计可施”,就陷入了“不得不”的尴尬。这也正是为什么《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一出台,就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和“蜂拥而至”的原因所在。今年6月,三家公司的正式批筹,标志着我国的相互保险完成了“可能”到“现实”。但要真正实现从“理想”到“现实”,并非易事,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全球相互保险的发展情况看,“公司化”似乎成了“殊途同归”的“魔咒”,但如果归顺了“公司”,那么,“相互”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究其原因,问题的背后是“信任模式”的选择,即“前信任”,或“后信任”。从理论上讲,商业保险属于“前信任”模式,而相互保险似乎,也理所应当地是“后信任”模式。但从过往的实践看,大多数相互保险均落入了“前信任”的圈套,在获得了“可行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失去了“自我”。
今天的相互保险出发,最大的机遇在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区块链,不仅满足了分布式需要,更有共识机制、不可篡改和不可抵赖机制,为“后信任”提供了逻辑基础和实现可能,同时,智能合约为透明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相互保险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的保险。
如果说保险是区块链的“典型场景”,那么,再保险就是“典型中的典型”。再保险是基于原保险的保险,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再合约”的过程。一直以来,再保险不仅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同时,林林总总“高深莫测”的模型,不仅让人“肃然起敬”,也引发了“不完全契约”的质疑,同时,基于价值创造的效率贡献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风险分散的新机制呼之欲出,这种风险分散已不局限于传统保险的思维逻辑。从金融创新的实践看,风险证券化是主要形式,“点对点”是重要路径,但这些创新实践均遭遇了互联网环境下,信用、效率和安全的困境,让人不禁谈“网”色变,不得不“因噎废食”。区块链的“横空出世”给了破解这些金融创新“瓶颈”以希望,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利器。
区块链将催生“再保险2.0”时代的到来,其重要特征是“风险新分散”,是再保险职能的新存在。共识机制、时间戳和智能合约将扮演重要角色,将给再保险,乃至保险创新以全新的启发和路径,需要行业更深入的思考,更绝对的反思,更大胆的假设,更积极的探索。
区块链,不仅是扑面而来,还可能是势不可挡。今年“达沃斯论坛”明确提出:区块链将成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和基础设施,同时,提出“保险”是应用的重要领域。
今天,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质疑区块链的重要性,但回到行业和企业的层面,则往往是抽象的重视,具象的漠视,说的重要,做起来就不那么重要。因此,保险行业要拥抱区块链时代,需要真正重视!这种重视是基于对区块链与保险基因的深刻认识,是基于未来保险创新和发展大势的前瞻、审视与判断,并紧迫且求真务实地开展行动。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区块链仍是一个发展中的技术,甚至只是一种“技术雏形”。因此,既要重视,但切不可神话;既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特别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区块链技术,以及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避免陷入“尽善尽美”的静态思维,而是在应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和完善。
区块链属于:逻辑结构很“丰满”,落地现实很“骨感”。要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应用并非易事,解决之道在于:问题导向,即以区块链的视角去发现和研究行业“痛点”,信用、安全和效率是重点,分析寻找区块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然后“对症下药”,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区块链也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要避免“包打天下”的思维,不仅要关注:区块链能够做什么;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块链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特别是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区块链的战略实施和项目落地过程中,要注重区块链特征与保险“痛点”的融合,通过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解决老问题,营造新机会。同时,要以更加务实和科学的态度,培养能力,包括人才和技术,此外,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也需要高度关注。
区块链的特征决定了其“顶天立地”,即社会性和系统性的应用环境要求,因此,在应用的初期,要重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问题,树立“寻找天花板”思维,即相对独立的局部思维,这将成为突破的关键,是解决之道。区块链技术应用要避免“贪大求洋”,特别是在初期,应关注并选择相对独立和小的链条、领域和场景,以便实现“全流程”应用,确保可控和效果。
从区块链的本质诉求看,“公链”是终极目标,但“联盟链”是初期相对理性的选择,“同业”和“产业链”是基本方向,因此,相互保险和再保险可能成为先行应用场景,同时,全E化经营和营销新生态也是可能的应用。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