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英国脱欧的利弊之际,欧洲的另外一个国家,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正悄然酝酿着一个火药桶。

意大利银行危机,一个被踩中的地雷,只要稍微松懈,就会大爆炸。据意大利央行发布数据显示,意大利国内的银行坏账率高达17%,坏账金额3600亿欧元。17%的坏账率是什么概念?同时期,美国银行的坏账率在1.7%左右,而尽管在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银行业坏账率也只不过5%,对比之下,一目了然。意大利银行业,已近崩盘。

兜底 vs 不兜底 

欧美的银行与国内银行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允许银行破产,后者不允许破产。既然坏账率这么高,坏账金额如此之大,又允许破产,那么,为何还硬撑着呢?很显然,意大利政府正时刻准备着兜底。破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要是破产了,谁都不好过。

那怎么办呢。既然长在欧盟这个大家庭里,自然是寻求欧盟帮助,意大利政府向欧盟申请400亿欧元用于救助银行,遭到无情拒绝。欧洲债务危机不是一朝一夕,银行业负巨债的国家比比皆是,救都救不过来。为抑制债务危机爆发,欧盟出了新规定:银行债务面前,首先应该由银行股东和债权人出手救助,其次才是公共资金(纳税人的钱)救助。如此巨大的负债,银行自行救助是指望不了的,只好跑去向欧盟求助,但是按照欧盟的规定,钱是不能给的。眼看远水救不了近火,意大利政府只好孤注一掷,准备自行兜底,毕竟自家的“孩子”,只有自己才最心疼。

试问,要是不兜底,意政府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银行倒闭,企业停工,失业大潮涌现。要是政府自行向银行业注入资金,这样一来,又违背了欧盟新规,必然遭到警告和强烈反对,此时的意大利正处内忧外患,要是激发了反欧盟情绪,成为下一个脱欧的国家,也不是不可能。

不兜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反观国内,金融行业有着长久的兜底历史。中国一贯实行着不允许银行破产的政策,即国家兜底。以至于,自建国以来,除了1998年倒闭的海南发展银行以外,而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银行倒闭事件。

2016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会上,央行副行长张涛放话: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不是保护金融行业的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不出任何风险;而是对出现经营风险、或者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允许它们破产,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此话很大程度是针对银行业而说的。近几年,虽然政府不断释放出不为银行兜底,允许银行破产的信号,但是,要真正实现不兜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在国内金融发展历程上,兜底思想根深蒂固。无论是国家兜底的银行,还是企业兜底的信托,抑或p2p平台兜底的债权,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国内,被视为最安全的理财方式,莫过于银行定存,尽管利率非常低,但依然受到大众的青睐。这主要得益于银行的安全性。第一,银行不会跑路,第二,银行安全技术较高,第三,银行不会破产(就算破产也有国家兜底)。典型的保本保息,让大众安心的把钱存入银行。既然银行能保本保息,那么,信托理财这一类的理财产品想要吸引投资,自然就效仿了。时下,风头尽出的互联网金融,p2p也学会了刚性兑付,尽管知道监管上明令禁止刚性兑付,但依然阻挡不了各种变相刚兑的出现。

不兜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是监管层面的愿景,也是企业本身的愿景,但却恰恰不是金融市场的愿景。没人会愿意拿着自己的钱去替市场行为买单,但在兜底惯性和投资人缺乏投资教育的现状下,不兜底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兜底吧,花的是百姓的钱,不兜底吧,亏得也百姓的钱。正所谓,兜底,百姓苦,不兜底,百姓更苦。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