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上海“金鹿财行兑付危机”再次影响着投资人的心绪。而其另一家战略合作伙伴——“当天财富”也出现了延期兑付和挤兑的情况。实际上,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对经济秩序与投资安全均造成较大威胁。与其遇到问题时亡羊补牢,不如预防在先。
作为优本财富风控师,在此为投资人详解如何远离陷阱,保护本金。
远离线下理财公司
线下理财公司根本不属于P2P网贷,不过因为媒体或者很多大众都有意或无意的傻傻分不清,不得不特别拎出来强调,这次风险真来了!
网贷管理征求意见稿第十六条关于“线下业务”明确告知,P2P网贷平台线下门店可以做业务,不能做理财,也即所有线下门店做理财的公司,都面临违规被清算的风险。目前全国做线下理财的公司可能是线上网络借贷平台的两倍以上,不低于5000家。
征求稿意见是银监会会同公安部在内出的。为什么有公安部?可以说,在监管细则落地前,这几年来,都是公安局下面的经侦以刑法的“非吸”在监管这个行业。这次细则出来,他们好依规则划线行动了。
根据我们跟经侦的接触,他们其实早想“收拾”部分网贷平台,因为尽给他们惹麻烦,只不过之前不好擅动,恐有违上意、中央精神。
现在离征求意见稿最遥远的,当属这些打着P2P网贷旗号,到处开线下门店招揽大叔大妈理财的公司。这类线下理财公司涉及的资金,全国保守估计不会低于2000亿,北京最多,不好一一举例。
如果各位家里有人买所谓线下P2P理财的,务必警惕!
远离“庞氏”集团
根据我们对已出问题网贷平台分析的情况,可以大致把问题平台分为三类:
1、骗子公司,爽一把就跑或就死;
2、带病上线,表面上看有蛮好的背景,其实母公司已经出现亏空,想借P2P网贷平台造血起死回生的;
3、本身想做好,无奈业务不精,抗风险能力不强,被迫借新还旧变成庞氏。
征求意见稿强调网贷平台为信息中介的同时,没再提注册资本和最大单笔借款、杠杆等概念(信用中介的要求),特别重点多处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地方金融办监管P2P网贷平台的抓手和切入点都在信批。
在严格的信批规则下,以上的主动或者被动的庞氏平台都将现原形。根据个人观察,这类平台数量不下100家,其中不乏体量较大的P2P网贷平台。
远离资金端弱的平台
这一条放在后面,一是因为看上去不重要、二是时间上不会马上发生,是个中长期概念。
很多业内从业者和投资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在于:既然网络借贷平台定位于信息中介,信息中介也即大大淡化了金融的属性,对公司而言会强调互联网运营能力。但是,当网络运营强大到一定程度,恰恰需要资产端予以支持。
当前,经营规范的平台通常会大致披露部分信息,如借款企业名、借款人身份证号、借款用途等等。但也出现了不少非P2P企业,这些企业将项目资产打包成各种花样的理财产品来兜售。
在资产端,投资者根本无法判断我的钱借给了谁。(此处,可以用“神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虽说不能百分之百判断真假,起码可以过滤掉其中一部分假信息。)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查询到借款企业是否真实存在,借款企业的注册资本有无异动,法人代表有无异动,借款企业经营情况,通过多次股东的查找,还可能查到借款企业与P2P平台是否关联企业。
如果连借款主体都出现异动,项目的真实性也不会好到哪里。投资人还是远离为好!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