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2014 年开始,随着人口红利和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产品在各行各业“横冲直撞”,而人的知识和技能的 “共享经济” 也开始打破机构、资质的限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时间拍卖、靠我、在行、8点后、1英里。。。各类应用数不胜数,正在紧锣密鼓抢占这片新生市场,行业好不热闹。喧嚣过后,作为旁观者或从业者,是否又需要冷静下来看看,这到底是真的颠覆,还是资本催生的产业泡沫,又或是个别人一厢情愿的妄想。就在知乎的“模仿对象”Quora估值达到9亿美金的颠覆时期,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关于知识分享经济的种种可能。

“泛知识”分享下的知识分享经济

不得不赞叹,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个海量无从穷尽的增量市场,因为人类的进化和更替就是随着获取信息或答疑解惑前进的。从消费(接受信息)到分享(传播信息)到创造(提供新信息),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望永远孜孜不倦。但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多是粗暴低效的。正如行业人士表述的“一般情况下,用户遇到难题时有两种解决渠道,一种是免费的咨询,一种则收取高昂的培训费用。”(摘自《天下网商》对靠我COO郭磊的采访)。如今传统培训咨询已经无法 “因材施教”、“按需服务”的知识经济的需求。

1、成本高。免费的互联网获取方式需要从海量的信息里去做筛选,时间成本高。而付费的培训咨询则财务成本高。据行业市场调研发现,一个商务人士每年获取知识的成本最低也要5000元,而培训咨询公司所需的场地等硬件成本和推广、销售等营销成本也会转嫁到学员身上,继续推高成本。

2、效率低。首先是高昂的培训课程时间集中且信息量大,真正吸收的却较少。其次一对多的模式无针对性,所谓的武功秘籍也绝非能包治百病,况且每个学员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对症下药。再者即便是能做到一对一,但无法保证咨询者或被培训者都能找到理想的指导老师,美国Quora的初衷就是让很多想采访的人但采访不到互联网公司CEO及核心团队成员能与普通用户实现点对点沟通。

知识分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于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充分挑动行业专家的认知盈余来实现信息经验分享的知识共享经济模式就有了成长的土壤。PC时代的维基百科、Twitter、百度百科、译言也是借助这种UCG模式利用人们的认知盈余实现平台用户的积累。而如今Treatings、1英里、靠我等也是让用户把个人的认知盈余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知识共享。这或是一场“经验交谈”,又或是一次“技能切磋”,而就是这种基于经验知识传递的非标准化的产品恰好是“泛知识”在实现价值交换。比如前不久靠我邀请知名“智客”鬼脚七在其平台上接受固定时间的问答环节,短短3个小时共有172个人参与,当日活动收入达到1万多元。于是更多行业大咖小V们开始可以借助于“靠我”等平台提升个人品牌的同时,获得精神满足和物质利益双丰收。

是打破,也是再造,知识共享经济在蜕变

恰好,响铃这货有幸成了多个平台的“智客”“导师”,在讲述知识共享模式之前,不妨罗列一些,如:做一对一见面O2O模式的“在行”,通过一键连线互联网大咖的“靠我”,名校学子为师弟师妹提供海外留学咨询的“1英里”,针对职场菜鸟和小白的职业前辈咨询的“八点后”,组织用户线下聚会的“会会”,专注中小企业咨询的“答赏”,国外也有连接企业家和高级顾问和行业专家的Clarity、Treatings以及学习社区Skillshare。。。各平台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但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通过互联网化,实现人与知识的泛连接。这是罗振宇“U盘式生存”的最好写照,每个人都可以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而它这种打破传统咨询培训模式的新经济形态更有着独特的优势:

1、直接将认知盈余兑换出知识的经济价值

早前人们只在电视机前消费,而后具有丰富知识储备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创造,于是有了知乎、百科。如今靠我、Clarity实现了更多行家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在盈余时间里被利用,并直接兑现。这比在知乎等舞台上免费卖艺来得更加猛烈,因为这既让人们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又通过付费对信息和用户进行了筛选,因为真正愿意付费的“知识索取者”才是有粘性的核心用户,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会永远只是免费供应。

2、认知盈余继续强化去中心化、去介质化

在这场“认知盈余争夺战”中,国外维基百科已经输给Quora等社会化协作平台,而百度百科也难以招架“1英里”“在行”们的攻击。因为他们加入了经济链和社交链,前者让参与者更有动力,后者让传播更加发散。这带来的对商业模式的颠覆,让原本分工式的生产方式变为了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原来一个百科,你编一段我编一段,现在一个难题总能找到最理想的人解答。这直接的结果是强化了两化,一个去中心化,一个去中介化。如阿里十年老兵后创办靠我的赵理辉所说“靠我是更加纯粹的个人经济,在连接智客与用户过程中,不需要任何物质和媒介,就能提供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当人本身就是媒介,不再依托任何平台时,知识共享就被无限放大并形成新的泛互联网商务模式:有认知盈余的行家利用闲余时间为他人提供一对一的高性价比服务,从而把知识分享演变成一场单纯且善意的“金钱交易”。

3、一对一知识服务模式释放了“弱关系”的巨大能量

和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问答型网站等一对多或多对一不同的是,知识共享经济模式是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无论是靠我、1英里一对一的电话/在线沟通,还是在行下一对一的见面聊,这种一对一方式,都是在为针对性、私密性的知识服务提供场景;也为建立深度的人际链接创造了可能。更重要是,此时知识分享不再局限于“强关系”的圈子内部,而让“弱关系”的牛人也参与进来为自己出谋划策。这既完成了媒介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本质任务,又让知识实现了可复制并使得共享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套用萧伯纳所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这正是知识共享的真正杀手锏:无“内耗”却可产生纯增量价值。

哪怕长袖善舞,也要小心行业暗箭

如果我们把衡量在行等这类产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定为:1,是否有态度的内容(内容价值),2、是否在做圈层化互动(用户交互),3、是否让参与者在共享中获利(新的连接价值),那共享知识经济模式就应该是让知识这种非标准化的产品用C2C(个人对个人)的模式实现多赢。而行业高歌猛进的现在也绝非万事大吉,即便是最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有坑坑洼洼的“陷阱”。

一、对知识交易感的态度

的确,有了知识共享经济模式,智客行家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帮助用户解答各类问题,这种智慧交易方式避免了用户不停去问“熟人”的尴尬,也让学员与专家保持纯洁的“金钱联系”。但在被“士农工商”的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的当下,在“谈钱伤感情”的时代,把专家的时间和知识明码标价是否需要一个平衡的尺度。当“话题谈论”“知识分享”与金钱亲密接触甚至等价交换时,又该如何去对待大V们身后那最后的身份标签。这种知识交易行为又如何保证知识分享的初衷:最大化利用认知盈余,因为认知盈余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价值信息的获取,这包括如何筛选出真正有质量的知识,实现行家过滤,如何提高这些行家对平台的依赖,以及如何保障专家服务的质量。

2、高质量信息的高效匹配,这包括对知识检索与推荐的效率,以及最终促成交换的满意程度。

3、信息价值的评估,这包括定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

如今在行用充满仪式感的约见“淡化交易感”,而靠我则采取淘宝式线上付款线上沟通的交易方式,试图摆脱见面给钱相互尴尬的局面。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

二、非标准化下如何保证服务品质

知识共享经济实质是认知盈余的一种演化,采取的是一对一个性化私密性C2C的模式。这种分散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就无法让知识提供者实现标准化。在非标准化的服务体验模式下,如何保证服务品质?如何实现产品规模化?如何去量化单场服务和整个平台的价值?平台如何提供足够好的信息去支撑用户挑选合适的导师?靠我目前采用实名制认证和双重交易评价系统,在行在细拆服务流程,1英里采用双评分制。。。这些都是在希望加强对这种非标准化产品的可控性,但这真的屡试不爽么?服务的标准化和可复制性又如何解决呢?

三、用户规模、内容质量与平台质量的权衡

说完服务质量就得说说用户规模、内容质量和平台规模,一般人都认为凡是社区就应该灌水,但量增加不等于社区成长,因为有了巨大的用户量和内容量不一定是件好事,百度流量那么大,它的“新知”却折戟沉沙。这类一对一的兼职知识共享平台更是,专家与学员的会面频次都不会太高,平台若要提高交易频次和交易量,势必会扩大用户规模,但一旦用户量增大,信息筛选的成本就会提高,一对一沟通的质量就会受影响,另外行家总是相对少的,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怎么满足,难不成都变成“大班上课”“视频演讲”?

四、平台商业化的变现

作为知识共享经济平台,他们固然有三个使命:1、消除“知识交易感”带来金钱的罪恶感,2、让行家导师智客存在感爆棚、3学生们“满载而归”。但即便完成了以上三样,他自身的商业价值就实现了吗?非也,如果学员与行家私奔摆脱了平台怎么办?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会不会又成为了新的“约炮”工具?三四线城市是否存在这类场景需求,学员付费意愿怎样?是不是每个平台都能和靠我一样与酒店、Uber深度合作,实现住宿、交通等一站式服务的同时获得利润?专家有限的的“交谈社区”里,如何以交谈为核心连接更多服务,构筑商业模式?

但是,这不意味着知识分享模式就无想象空间,就像当年的淘宝一样,很多人刚开始只是试一试,后面开始以此为生。知识共享经济作为新的行业形态才刚刚萌芽,对泛知识的商业化也刚刚开始。当每个人都开始脱离固定工作,实现“U盘式生存”,践行着共享经济和去中心化,我们是不是真迎来了新的时代?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