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舆论热捧、风投盲入、投资人不加判断跟风入手、部分平台不时爆雷……站在风口的P2P市场,是各路资本蜂拥进场的吸金圣地,繁荣浮华的表象总是充满诱惑性。这种火辣的诱惑,让我想起多个行业,那些行业也曾经红极一时,但红火过后,是一个又一个终要自己买单的行业"泡沫"。

炒出来的神话 逃不过的泡影

今年的A股从5100点一路下险守3000点,现在又回到3900点。6月暴跌到7月巨震,现在8月云谲波诡,不可捉摸。遥想起2007年股市大牛时,全民炒股热背后的"绿"意盎然,以及"黄金热""炒房热"之后噩梦式的震荡。

2007年,股市风涨令人欢欣鼓舞,就连隔壁大妈都声称自己有"内幕"。可在指数突破和震荡下挫之间,惊喜和惊恐一再侵袭新老股民。曾经有老证券人感慨:"好像买了股票就赚钱,这肯定不正常。"但在全民股疯下,善意的提醒被抛在脑后。

作为贵金属交易品种,黄金曾有1999年至2011年长达12年的牛市。2011年9月,国际金价达到1921美元/盎司的历史纪录高点。在人们大肆享受这场热潮时,鲜有人预见背后幻影。时至今日,国际金价四个月内连挫新低,去年疯狂购金的中国大妈们只落了个回本无望。

过去几年,温州一直是"三线城市、一线房价",但这种畸高房价完全是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如今率先出现房价下跌、资本撤离、"弃房"等楼市泡沫破裂迹象,为全国其他城市狂飙发展的楼市提出警示。

股市、黄金、楼市……当这些泡沫悉数破裂后,下一个是否轮到P2P了?

P2P行业泡沫化隐忧分析

P2P网贷平台呈"野蛮生长"态势,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企业都想在互联网金融大浪下分一杯羹。但"野蛮生长"不等于泡沫化,这个行业还处于成长初期,还没真正泡沫化,但已经出现了泡沫化的迹象。人们总说P2P平台有问题,平台跑路等,其实这个行业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除了平台自身,还有投资人、专家、媒体、地方互联网金融发展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泡沫化。

投资人盲目投资泡沫化

目前国民对投资理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国内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不多,P2P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理财方式备受关注。虽然P2P平台出问题,投资人损失最大,但在行业泡沫化迹象中,投资人的盲目"功不可没"。

经调研显示,P2P领域中的男性投资人因普遍经历过股市、楼市洗礼,在投资时呈现"股民化",女性投资人则呈现偏感性、求认同、趋稳定、较落后的"宝宝化"。而P2P投资人整体还处于盲目投资中,在层出不穷的平台中无法理性选择,不重视平台风控,只看收益、降息就撤的现象屡见不鲜。

尤其在各路资本逐鹿P2P行业的风口浪尖上,许多平台以VC、PE为噱头,在日常运营中 "拼爹""抱大腿"。投资人在此风气下,只关注"爹是谁"、"谁的大腿粗",却忽略了平台的专业性。回顾过去从股市泡沫、楼市泡沫,再到让中国大妈一战成名却损失严重的黄金泡沫,这些泡沫被投资人"炒"出,却终要投资人自己买单。所以P2P去泡沫化光有平台的努力是不够的,也需要投资人回归理性。

媒体有色眼镜鼓吹泡沫化

现如今,只要在媒体上搜索P2P,行业负面消息便铺天盖地袭来。只要标题够猛,媒体竞相报道,夸张渲染。用行业负面来吸引眼球,搏版面,是媒体公认的手段。但这是否有失公允?

媒体的价值在于秉承公正,报道事实。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媒体对行业盲目吹捧,另有部分媒体盲目打压,尤其是某些以第三方自居的行业垂直媒体,不能正确引导投资人不说,还助长了行业不良风气。毫不夸张地说,其实多数媒体对于P2P这个新兴行业,了解并不深入。

媒体要盈利,就要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而P2P行业还处于新生发展阶段,行业门槛低,市场往往最关注平台的风险问题,例如跑路、逾期、倒闭等。这些敏感词一旦出现,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部分媒体便会对小部分伪P2P平台大肆报道,却对正规P2P平台的深耕细作视而不见,如此下去,势必助长P2P泡沫化,不利于P2P健康发展。

每一条夸张的负面新闻背后,都是投资人踌躇的忧虑。谁都不希望成为下条负面新闻的受害者,面对受众质疑,许多平台提心吊胆,限制了更多的创新力和发展动力,更重要的是投资人也被混淆视听,分不清到底哪些平台有保障,错过了真正的P2P投资机会,两败俱伤的局面在所难免。

专家遍地的泡沫化

P2P行业在中国还是新兴行业,投资人和从业者都希望从专家那里得到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专家有时却成了"砖家",建设不足,误导有余,这就是康文所说P2P行业专家泡沫。

P2P网贷行业近几年飞速发展,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从业者,在这个新兴的领域中难免迷茫,这时有关专家的指导意见就成了救命稻草。因此业内逐渐出现专家遍地、人人宣讲、各不相同的局面。就像去年大家讨论行业监管的时候,专家有说严管的,也有说放开的,各说各的意见。可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专家根本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甚至没有金融或互联网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就给出言论,观点不一不说,某些学者会为了个人利益有意无意地误导行业,误导监管机构,从而衍生出一种P2P专家泡沫。这将形成一种怪圈,投资人依赖专家--专家进行误导--投资人损失惨重,于是更加依赖专家……

我们在呼吁投资人对专家理性判断,不要偏听偏信的同时,也希望真正的专家能尽量多地了解行业,了解平台,多与从业者对话,才能做到从专业角度给予行业建设性意见,才能对从业者和投资人指导正确的方向。

地方发展先天不足的泡沫化

P2P若想健康发展,需要外界完备的金融体系作为生长土壤,而目前我国P2P平台不分地区遍地开花。数据上看,平台在北上广深几大一线城市呈现平稳增长,二三线城市后劲十足,发展P2P已成燎原之势。P2P的本质是金融,发展P2P行业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依托经济金融经济外部环境。因此,不客气地说,目前国内只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才有P2P生长的土壤。

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个产业链,从产业布局的角度上来说,地方政府都不愿意丢掉先发优势。二三线城市争先鼓励P2P行业在当地大力发展,相继出台不同程度的便利和扶持。但二三线城市在经济上欠发达,线下金融条件不完备。在先天不足的基础上硬推互联网金融、强行发展P2P,表面上是P2P之风吹遍全国各地,实际上是大大增加了行业风险,也。在缺乏互联网金融生长土壤的环境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P2P,风险只会更大。

专业人才缺乏的泡沫化

P2P,其本质是金融,依托互联网技术为技术载体,因此P2P从业者,须是通晓金融常识,兼备互联网思想的专业人才。我国P2P行业真正崛起仅有两三年,这两三年时间内迅猛膨胀的不仅是行业,还有身处行业从业者的内心。这就是P2P人才泡沫。

我国P2P爆炸式发展下,从业人员稀缺。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不长,说起P2P从业经验往往不过一年半载,超过两年恐怕就是"大拿"了!

可两年的从业经历,就能满足P2P专业人才的需求吗?当然远远不够!

P2P从业人员资质有水分,可许多新平台急于发展,不惜花费重金挖角。对于那些跳槽薪金暴涨的,本应该是P2P行业的精英人士,要么对平台运作了如指掌,要么在某方面非常突出;薪金暴涨的,往往却是那些没什么经验的小白。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入行做营销、起步月薪三四千,几个月后有了经验跳槽做了主管,月薪六七千,再过几个月被挖去做营销经理月薪则上万元!

目前P2P行业主要缺风控、技术、运营、推广等岗位人才,但实际上值不值那么多钱呢?现在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就职人员需求也暴增,整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用人缺口,业内人心浮躁也是必然。不难想象,这些泡沫人才一旦录用会对平台导致多么恶劣的后果,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更可怕的是如果让经验不足、业务不熟练的人来运营平台,平台出现的风险将会大大提高。

尽管P2P行业发展迅速,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关于人才泡沫,只有从业者认知到行业发展的本质,破除浮躁环境,才能正确走下去。

P2P如何去泡沫化

泡沫化是行业发展必经之路,而行业泡沫终究不可持续。去泡沫化,并不意味着行业崩盘,也不意味着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的减少。P2P本质是金融,而金融本质是风控。康文的观点是:P2P行业"去泡沫化"的首要重点,还应放在回归金融本质和回归风险控制上来。

7月中旬,央行等十部委发布互联网金融行业《指导意见》,随后最高法发布新规规范网贷行业……尽管监管部门对网贷行业的发展秉承开明的态度,但这一行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格局下门槛早已经悄然提高,平台"拼爹"已不能成为做大做强的根本法则,回归金融本质是平台持续发展硬道理。从中长期来看,P2P行业去泡沫化是行业整体面临的问题。华丽的背景和虚幻的宣传不再是判断平台的首要标准,而坚持做到把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作为己任,真正普惠金融的平台,才是一家正规的、值得信赖的P2P平台。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