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火爆异常。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余额宝为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789亿元;再以P2P(个人对个人借贷)为例,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国P2P平台数量已经达到1575家(环比增长2%),月成交量突破了370亿元(环比增长18%),贷款余额达1036亿元,月投资人数和月借款人数分别突破了88万和17.85万。

在享受金融创新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有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思索:比如,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其它国家反应平平,偏偏在中国市场掀起了巨浪?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市场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供需关系"的问题,因此,要理解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火爆,我们可以尝试从市场资金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说,我国市场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饥渴"。这其中有两方面重要原因:首先,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并不非常完善,很多资金需求无法从传统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其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格监管,从而使得虽然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融资需求,但无法找到适合的金融创新手段。互联网金融的诞生恰好迎合了这部分资金需求,再加上监管层一直对互联网金融持观望态度,并未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因此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资金需求方的"突破口"--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也就容易理解了。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也很充分。首先,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率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呈现上涨态势(这里的储蓄指的是广义的储蓄,即收入与消费的差额,各种投资也被视为储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两位学者在发表在AEJ上的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一文中就对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时间趋势做了很精确的测量,其结果证实了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确存在上涨的时间趋势(图1)。

基于此,两位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居民储蓄率上涨趋势背后的原因,他们认为这与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密不可分,种种市场化改革措施使得人们不得不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被形象地称之为"预防性储蓄动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中国此段时间进行了"医改"。居民不得不提高储蓄率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医疗花销。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考察了有年迈老人或有"健康风险"(家庭用于医疗的消费高于其总消费的20%)的家庭,并发现他们的储蓄率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家庭。

其次,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均分配使得在教育方面的竞争加剧,这使得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不得不提高储蓄率用于准备"教育基金"。在两位学者的研究中,他发现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有5-9岁儿童的家庭的储蓄率显著高于有成年孩子的家庭。

最后,90年代中期国企改革的加深也对储蓄率的上升有重要影响。在改革中,一大波原本收入稳定的人群面临着丢掉"铁饭碗"的冲击,未来收入的高度不确定性迫使他们现在提高储蓄率。在两位学者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家庭中国企员工的数目确实与家庭储蓄率是有一定关系的。

其实,中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现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此,概括性的观点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环境不确定性的上升以及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综合导致了"预防性储蓄"的增长。

除了上述简单直观的解释之外,学者们还从其它非市场改革视角探讨了这个问题,比如,人口结构因素。我们经常说"礼重婚姻"、"后继有人",中国人自古看重家庭关系的建立与延续,渴望早日成家立业、安身立命,而这种传统心理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已经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得到了一些证实,魏尚进教授就曾在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 Rates in China一文中,探讨了中国性别错配比率与中国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证实了在男女比例越不协调的省份,居民储蓄率越高。

具体说来,魏尚进教授认为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性别错配比率不断上升,并且在不同的省份,这种错配比率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省份,有男孩家庭的家长为了提高自己儿子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得不大量储蓄用来提高教育或者买房买车以及举办婚礼等,因为相比小件高档物品的消费,这种大件物品的购买更能得到女性的认可和青睐,这直接导致有男孩的家庭储蓄率上升。而受益于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对于有女孩的家庭来说,尤其是城市家庭来说,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从男方那占便宜,为了提高女儿日后的话语权,他们也会提高储蓄,这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整体储蓄率的提升。在魏尚进教授的研究中,他认为性别错配比率可以解释国内60%的储蓄率上升。

上述研究从市场经济改革及人口结构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热爱"存钱"。国民存钱的结果则成为了支撑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不可或缺的"血液":被储蓄的资金迫切寻找一个可以保值增值的出口,而受困于中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服务,中国居民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传统的银行、券商、信托公司本质上都是为高净值的人群服务的,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也让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此时,中国社会金字塔中端和下端的人们急需要一种快捷简便的投资方式以使他们的庞大储蓄不要在通胀面前大幅度缩水,而得益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高收益低门槛"的特征正好契合了广大普通中国居民的投资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也对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供给看似充足,但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是居民未来生活的依赖,因此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强。而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因此如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事关"民生"的大事。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