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早在去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要“建立资本市场小额再融资快速机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然而,政府释放的这一信号并未有效刺激市场,股权众筹与P2P之间巨大的“受众”差距,宣告了股权众筹的惨败。2015年战火重燃,股权众筹借助“牛市”的东风,伴随国务院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的出台,在沉寂了大半年之后,再次发力,占据了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近日,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试点平台的确定,使股权众筹迎来了历史性突破,而股权众筹从"私募"迈进"公募"的这一步,到底意味着什么,且听飒姐小叙。

1、"公"、"私"有别。

私募相对于公募而言,主要是由于发行方法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即以是否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发行或公开发行为区别,界定公募和私募。我国《证券法》第10条要求“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这就使得公募有了严格的核准程序。第2款规定,符合“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或“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条件之一的,为公开发行。反过来说,非公开发行的对象必须不特定,且不能超过200人。因此,若想跳过核准程序向公众募集资金,《证券法》赋予的合法渠道便是非公开发行,即私募。在《证券法》修改之际,私募股权众筹显然是受旧法限制的结果。2014年12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将股权众筹严格限定为私募,就是因为《证券法》尚未修改,公开发行必须经过核准,而选择众筹融资的中小微企业往往不符合“现行公开发行核准的条件”,所以“只能采取非公开发行”。然而,"私募"与"股权众筹"的结合,似乎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私募"意味着非公开,即小众;"股权众筹"代表着互联网金融,即普惠。虽说,私募股权众筹是监管层囿于旧法的权宜之计,但即便如此,《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对股权众筹平台的重重限制,也是极不合理的。由此,便不难理解,同样是互联网金融的亲生子,为何P2P网贷如火如荼,而股权众筹却不温不火。

2、首批公募牌照落地。

嗅觉灵敏的从业者,应该早已料到2015年股权众筹起风了。京东金融、平安集团、蚂蚁金服、36氪、中信证券等行业大鳄纷纷入驻股权众筹,趁着蓝海未红之前,抢占地盘。其中,京东金融的"东家"、蚂蚁金服的"蚂蚁达客"和平安集团旗下的深圳前海普惠众筹交易股份公司更是率先取得了公募股权众筹试点的资质。公募牌照的落地,一举打开了股权众筹的市场,也使得股权众筹有了合拍的伴侣。股权众筹,从私募到公募,着实让飒姐有种"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滋味。有消息称,随着公募股权众筹试点的落地,《证券法》有关证券发行的规定也将开方便之门,可以实行一定条件下的注册或者核准豁免。虽然,公募股权众筹打破了私募的人数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股权众筹从"富人的闲钱游戏"一转身成为人人都能玩得起的局。股权并非债权,股权信奉愿赌服输的游戏法则,而债权遵守欠债还钱的交往规则,这也是股权众筹比P2P网贷风险更高的原因所在。所以,即便公募的性质会降低股权众筹的投资门槛,但也不应该出现"一元起投"的抢购局面。

3、像炒股一样玩众筹?

公募股权众筹的试点,必然会使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然而必须注意到的是,玩股权众筹不同于炒股,其退出机制十分有限。从理论上来看,股权众筹的退出方式可细分为清算方式退出、分红方式退出、收购兼并退出、上市退出、下一轮融资时退出。目前,股权众筹尚处于探索期,实务中具体该如何操作,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虽然“私募”到“公募”的转变,使更多人拥有了入场股权众筹的资格,但依然需要有“自知之明”。投资者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判断自己的风险辨别水平,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扪心自问,看是否能接受较长周期的投资,锁定资金长期不动。千万别像炒股一样玩股权众筹,以为能随时买进卖出,要知道,股权众筹,进场不易,退场亦难!

综上,股权众筹,从“私募”走到“公募,虽说不再是“富人”才有资格玩的,但也并非“屌丝”能随便玩得起的游戏。“公募”只是降低了门槛,绝不意味着没有门槛或超低市场准入。“投资家们”,要当心哦!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