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着重提到了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就像报告所期望的那样,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会是支撑起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大国的基础。维系整个创新体系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小微企业,通过金融活水的养护,方能茁壮成长,而这些,在传统金融体系抓大放小的粗放式金融服务中,有很多无法关照到的地方,而风险要求也不允许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服务的过细,因为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因此,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成了需求背后的必然产物。

而在“异军突起”之后,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尤其是针对P2P行业的监管,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落地,应该已在各方预期之内,至少这意味着,P2P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良性成长期。

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一个行业的自我道德约束能力。

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尽管在P2P外衣下有各种里子,有通过自身线下机构获取借款人的模式、有依赖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发借款项目的模式、也有类信托的变种模式、以及与核心企业直接对接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互联网与金融的双重叠加,均对透明度有着最高要求,借款信息的透明公开,资金流向的准确揭示,投资人与投资项目的一一对应等等,是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

所以,资金池或者变向的资金池模式,必须是需要根本避免的,否则对整个行业而言隐患无穷。所谓资金池模式,如1000个项目与10万名投资人,如果无法做到项目一一对应,在中间构成一个资金池,期限错配产品错配,只要一个项目出问题引发短期流动性问题,就会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对整个平台构成威胁,即便可能大部分项目都没有问题。

目前来说,资本金、准备金、风险拨备等等,全赖于平台自身的自我约束与管控能力,如果平台为了掩盖此类问题,没有让风险得到充分释放,就会逐渐让整个业务变成10个瓶子9个盖子的游戏。所以,于P2P行业而言,并非成长越快,规模越大越安全。

对整个行业而言,投资人信心远没有传统金融行业哪般牢固,神经也远没有中国股市般粗壮。所以,身处以信任为安身立命之道的金融行业,小的隐患必须予以根本消除,不能让小的事件打击整个P2P市场的信心。

但我们也不能过低估计一个行业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没有监管的金融市场注定是一个终将崩溃的市场,P2P领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监管,整个行业会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准入门槛低、违法成本低、模式粗放同质化严重,皆是普遍问题所在。但于监管者而言,依然需要坚守底线思维,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引导整个行业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这里面,引入分级监管,对准入与退出做要求,引入备案制均是必要的措施,但切忌牌照思维、审批思维,监管需要避免为平台风险背书,更要避免隐形的刚性兑付和政府担保。因为,对风险合理的定价,永远是金融的不二法门,P2P行业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能过高估计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但为每一笔收益承担对等的风险,依然是投资者教育一环中,需要反复强调的不二要点。

尽管引入监管时机已到,但总体而言,突飞猛进的P2P行业,整个也不过三千亿的市场规模,仍然远远小于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传统金融市场规模,这只是一个初生行业,监管的同时,也要避免抑制创新条款的过多出现,违背引导健康发展的初衷。

监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将P2P行业转变成“良币淘汰劣币”,又具有很大创新活力的市场,这需要在投资者、融资企业、P2P平台、监管层四个层面,通过四种纬度四种视角的不断探讨与良性互动,在保守者与激进者的博弈中,达到最大公约数。

而对于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而言,P2P不能仅仅是传统线下借贷业务的线上化,不能仅仅通过线下扩张来做大线上规模,更不能是通过滚雪球模式让后进入资金为先进入资金埋单的庞氏骗局。更多需要依靠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的创新,通过互联网模式来揭示和降低风险,提高线上授信和融资效率,减少中间环节而非增加中间环节。否则,平台成长将不具备可持续性,而让个市场主体享受P2P服务的雨露甘霖,也将仅仅是个幻象。(作者:安克伟  道口贷合伙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